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花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花瘡

肺花瘡為中醫病名,屬喉科疾患之一,多因陰虛久咳、虛火上炎,灼傷咽喉所致。其名見於《馮氏錦囊秘錄》與《瘍醫大全》,古籍記載此症與「喉癬」相通,皆因肺陰虧耗,咽喉失養而生瘡潰爛。

病因病機

肺花瘡之成因,主要責之於肺腎陰虛。肺主氣司呼吸,若久咳傷肺,或熱病後期陰液耗損,肺陰不足,則虛火內生,上灼咽喉;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,腎陰虧虛則水火失濟,加重虛火浮越。此外,勞倦過度、情志鬱結化火,或外感燥邪,亦可耗傷肺津,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咽喉乾燥灼痛,咳嗽日久不愈,痰少質黏或帶血絲,聲音嘶啞。檢視咽喉,可見黏膜紅腫潰瘍,表面或有白色腐膜,形如花瓣,故名「肺花瘡」。伴隨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
證型辨析

  1. 肺陰虛證:以乾咳無痰、咽痛聲嘶為主,治宜養陰潤肺,方用百合固金湯加減。
  2. 肺腎陰虛證:兼見腰膝痠軟、耳鳴遺精,治宜滋腎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合養陰清肺湯。
  3. 虛火灼喉證:咽喉潰瘍明顯,疼痛劇烈,可佐以玄參、麥冬、木蝴蝶等清熱利咽之品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馮氏錦囊秘錄》指出:「陰虛咳嗽,久之喉中痛者,必有瘡,名肺花瘡。」強調陰虛為本,咽喉潰瘍為標。
  • 《瘍醫大全》直稱「喉癬即肺花瘡」,反映此病與慢性喉部潰瘍相關,需與實熱喉痹鑑別。

治療原則

以滋陰降火、潤肺生肌為主,忌用苦寒傷陰或辛溫助火之藥。外治可配合錫類散、冰硼散等吹喉,以清熱解毒、斂瘡止痛。

肺花瘡屬慢性虛損性疾病,調治需注重養陰與清熱並行,緩圖其效,尤重日常調攝,避免辛辣燥熱之物再度耗傷陰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