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合大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合大腸

肺與大腸的相合關係,是中醫臟腑理論中「臟腑相合」的重要範疇之一。肺為五臟之一,屬陰;大腸為六腑之一,屬陽。二者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,形成表裡關係。《靈樞·本輸》明確指出:「肺合大腸,大腸者,傳道之腑。」此論述奠定了肺與大腸在生理功能上密切聯繫的理論基礎。

經脈絡屬與表裡關係

肺手太陰之脈,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;而大腸手陽明之脈,亦與肺臟相連。這種經脈上的相互絡屬,使得肺與大腸在氣血運行與功能調節上緊密相關。肺主宣發肅降,大腸主傳導糟粕,二者一陰一陽,一裡一表,共同維持人體氣機的平衡與代謝的順暢。

生理功能的相互影響

  1. 肺氣肅降助大腸傳導
    肺主氣,司呼吸,其氣以肅降為順。肺氣的肅降作用,能推動大腸的傳導功能,使糟粕順利下行而排出體外。若肺氣壅滯或虛弱,肅降無力,則可能導致大腸傳導失常,出現便秘或腹瀉等症狀。《醫經精義·臟腑之官》云:「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,以其為肺之腑。肺氣下達,故能傳導。」正說明肺氣的通調對大腸功能的重要性。
  2. 大腸通暢利肺氣清肅
    大腸傳導功能正常,則腑氣通暢,有助於肺氣的清肅下降。反之,若大腸壅滯,腑氣不通,濁氣上逆,可影響肺氣的宣降,導致胸悶、咳嗽、氣逆等肺系症狀。臨床上常見肺熱壅盛時,大腸燥結;或大腸實熱時,肺氣不降,皆為二者功能失調的表現。

病理上的相互關聯

肺與大腸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。例如:

  • 肺熱移於大腸:肺中熱盛,可下移大腸,導致大腸熱結,出現便秘、肛門灼熱等症狀。
  • 大腸實熱上擾於肺:大腸積熱不解,可上熏於肺,引發咳嗽、痰黃黏稠等肺熱證候。
  • 肺氣虛弱影響大腸:肺氣不足,推動無力,可致大腸傳導遲緩,形成氣虛便秘。

臨床應用

中醫治療常利用肺與大腸的表裡關係,通過調理肺氣以治大腸病,或通腑泄熱以治肺病。例如:

  • 宣肺通便:用於肺氣不宣所致便秘,以麻子仁丸加宣肺藥治之。
  • 瀉下通肺:用於痰熱壅肺兼見便秘者,以宣白承氣湯清肺通腑。

肺與大腸的相合關係,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核心思想,強調臟腑之間在生理、病理上的緊密聯繫,並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了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