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寒壅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寒壅嗽

病證名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屬小兒外感咳嗽範疇,主因肺氣素虛,復感寒邪,寒氣客肺,肺失宣降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寒邪束肺,肺氣壅遏」,寒性凝滯,易傷陽氣,故臨床以咳嗽、痰涎清稀、鼻流清涕為特徵。

病因病機
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小兒肺氣未充,衛外不固,寒邪乘虛侵襲,內犯於肺。寒性收引,致肺氣鬱閉,津液失布,凝而為痰;肺氣上逆,故見咳嗽氣促。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,故痰液清稀,色白質薄,兼見面色淡白、畏寒等虛寒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咳嗽聲重,痰多清稀如泡沫,甚則氣喘微微。
  • 兼症:鼻塞流清涕,喉癢,畏寒肢冷,面色㿠白,舌淡苔白滑,脈浮緊或遲緩。
  • 特點:咳嗽遇寒加重,得溫則緩,痰液易咳出但量多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當溫肺散寒、化痰止咳,首選《證治準繩》之百部丸(百部、麻黃、杏仁、甘草等),方中百部潤肺止咳,麻黃宣肺散寒,杏仁降氣化痰,甘草調和諸藥,共奏溫化寒痰之效。若兼肺氣虛弱,可佐以黃芪、白朮益氣固表;痰多者加陳皮、半夏燥濕化痰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風熱犯肺:痰黃黏稠、咽痛、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  • 痰濕咳嗽:痰白黏量多、胸悶脘痞,苔白膩,脈濡滑。
    肺寒壅嗽以痰清稀、畏寒、脈遲緊為辨證核心,需與他證細辨。

附:中醫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形寒飲冷則傷肺」,指出外寒與內飲合邪為致病之因。此證與西醫「急性支氣管炎」或「過敏性鼻炎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強調「寒邪」與「肺氣虛」之交互作用,治療上重在溫通而非單純鎮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