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寒喉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寒喉風

肺寒喉風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屬「喉風」範疇,因肺臟受寒邪深重,寒凝不化,鬱結於咽喉所致。此病首載於清代醫家張宗良《喉科指掌》卷四,其描述病位生於「關內下部兩邊」,外觀形似扁豆殼,色多淡白或灰暗,伴隨咽喉腫痛、緊縮感,或聲嘶、咳嗽痰白等症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肺氣素虛,外感寒邪,或過食生冷,寒氣內侵於肺,久鬱不散,上結於咽喉。寒性收引,凝滯氣血,致咽喉經絡壅塞,發為腫痛。與風熱喉痹或陰虛火炎之喉症不同,肺寒喉風特點在於「寒象」明顯,如痰涎清稀、畏寒喜熱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遲等。

辨證要點

  1. 局部徵候:咽喉兩側腫脹,形如扁豆殼,表面光滑,色白或淡灰,觸之微硬,疼痛遇冷加劇,得溫稍緩。
  2. 全身表現:多伴肺寒症狀,如咳嗽痰白質稀、鼻塞流清涕、惡寒無汗,甚則氣短乏力。
  3. 舌脈:舌質淡胖,苔薄白或白膩,脈沉緊或遲緩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溫肺散寒、化痰利咽」為主,首選《喉科指掌》所載「人參敗毒散」加減。該方本為益氣解表之劑,用於肺寒喉風時,常去薄荷、柴胡等辛涼藥,加桂枝、細辛、半夏等溫化寒痰之品。若寒邪深重,可合「麻黃附子細辛湯」以助陽散寒;痰多者加白芥子、紫蘇子溫肺化痰。

其他療法

  1. 針灸:取列缺、風門、肺俞等穴,配合艾灸以溫通經絡。
  2. 外治:可用辛溫藥材如肉桂、乾薑研末吹喉,或淡鹽湯頻漱以散寒凝。

肺寒喉風臨床雖較少見,然辨證時需與「虛火喉痹」、「風熱乳蛾」等鑑別,關鍵在於把握「寒邪鬱肺」之病機,用藥忌寒涼滋膩,以免冰伏邪氣。歷代喉科醫著如《重樓玉鑰》亦強調,此證若誤用清熱解毒,反致病情纏綿難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