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疳

肺疳為中醫「五疳」之一,又稱「氣疳」或「疳(匿^蟲)」,屬小兒疳證範疇,主要因臟腑虛弱、飲食不節或蟲積內擾,導致鬱熱傷肺、氣陰耗損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肺脾兩虛,痰熱內蘊,進一步影響肺氣宣降,臨床多見於體弱或久病之幼兒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失調: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,土虛不能生金,肺氣不足。
  2. 蟲積內擾:腸道寄生蟲(如蛔蟲)耗傷氣血,上犯肺絡。
  3. 外邪鬱熱:風熱或燥邪犯肺,久鬱化火,灼傷肺陰。
  4. 情志所傷:小兒驚恐憂思,氣機不暢,肺失肅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肺系症狀:咳嗽氣逆、痰黏難咯、咽喉乾痛或生瘡、鼻流濁涕,甚則鼻衄、鼻下赤爛(稱「疳蟲蝕鼻」)。
  • 全身症狀:形體消瘦、毛髮枯黃、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,或見壯熱憎寒(寒熱交替)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、苔薄黃或剝脫,脈細數或浮數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肺熱壅盛證

    • 主證:咳嗽劇烈、痰黃稠、鼻衄、壯熱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肺熱。
    • 方藥:瀉白散(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粳米、甘草)加黃芩、知母。
  2. 肺陰虧虛證

    • 主證:乾咳無痰、咽乾聲嘶、潮熱盜汗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潤肺。
    • 方藥:沙參麥冬湯加五味子、阿膠。
  3. 蟲積犯肺證

    • 主證:腹痛消瘦、齘齒(磨牙)、鼻癢。
    • 治法:殺蟲消積。
    • 方藥:肥兒丸使君子散加減。

外治法與調護

  • 針灸:取肺俞、太淵、足三里等穴,調補肺脾。
  • 推拿:清肺經、揉膻中,助氣機通暢。

肺疳之治,需標本兼顧,初期以清熱殺蟲為主,久病則重滋陰培土,兼顧脾胃生化之源,方能根治。歷代醫家如《幼科發揮》強調「治疳先調脾」,臨床用藥須隨證靈活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