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風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風疝
肺風疝為中醫病名,屬肺疝之一類,因風熱邪氣客於肺經所致。其名首見於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:「少陰有餘……滑者病肺風疝。」意指少陰經氣過盛,脈象滑數,兼感風熱之邪,上犯肺絡,導致氣機逆亂,發為疝病。
病因病機
肺風疝之成,多因外感風熱,或內生鬱熱,上襲肺臟。肺主氣司呼吸,風性善行數變,熱邪易傷津耗氣,風熱相搏,壅滯肺絡,致使肺氣宣降失常,氣滯血瘀,發為疝痛。此證與「肺風」「肺疝」相關,然更強調風邪為患,病位在肺與少陰經脈。
臨床表現
- 呼吸系統症狀:咳嗽氣逆,胸悶或痛,痰黏難咯,或見痰中帶血。
- 疝痛特徵:少腹或胸脅牽引作痛,痛勢遊走不定,與風邪「善行」之性相應。
- 脈象舌象:脈多滑數或浮弦,舌紅苔薄黃,反映風熱內蘊之象。
證候辨析
肺風疝需與其他肺系病證鑑別:
- 肺疝:泛指肺氣鬱滯所致疝痛,病因或寒或熱,未必兼風。
- 肺風:主症為面浮腫、咳喘,屬風邪犯肺之泛稱,未必見疝痛。
肺風疝特異性在於風熱擾肺與氣疝並見,病機涉及少陰有餘(心腎熱盛)及肺絡失和。
治法方藥
以疏風清熱、宣肺理氣為要:
- 主方:可選《聖惠方》之「荊芥敗毒散」加減,或「桑菊飲」合「金鈴子散」,疏風透熱兼行氣止痛。
- 用藥:桑葉、菊花、薄荷輕清宣透;杏仁、桔梗開提肺氣;延胡索、川楝子理氣活血。若痰熱明顯,可佐瓜蔞、貝母化痰散結。
理論淵源
《內經》提出「肺風疝」之名,後世醫家多歸入「疝病」範疇。張介賓《類經》註解:「疝者,氣痛也。」指出此證本質為氣機鬱滯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區分諸疝,強調肺風疝屬「熱疝」一類,治當清疏並舉。
肺風疝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風為百病之長」「肺主氣」之理論特色,臨床需結合脈證,辨析風熱與氣滯孰輕孰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