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風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風瘡

肺風瘡為中醫病名,主要表現為鼻部紅腫或鼻色赤紅,多因血熱鬱肺、濕熱蘊結所致。此症亦稱「肺風」,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鼻病源流》,書中記載:「鼻上紅腫……亦有不飲酒而色赤者,名肺風瘡,由血熱鬱肺不散也。」指出其病因與肺經血熱鬱滯、不得宣散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。肺風瘡的形成多因:

  1. 血熱鬱肺:肺經蘊熱,血分受灼,熱毒上攻鼻竅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發為紅腫。
  2.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或酗酒,釀生濕熱,濕熱之邪上熏肺竅,與血熱相搏,發為瘡腫。
  3. 風邪外襲:風熱或風燥之邪外犯,與內在鬱熱相合,加重鼻部氣血失和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鼻部紅腫:鼻準或鼻翼處皮膚發紅、腫脹,甚則蔓延至面頰。
  • 色赤不退:鼻色暗紅或鮮紅,久而不消,可能伴隨輕微癢痛。
  • 皮膚粗糙:部分患者鼻部皮膚增厚,呈現顆粒狀或丘疹,類似酒渣鼻(酒齇鼻)之徵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肺涼血、化濕解毒為主,兼顧疏風散邪。

  1. 清肺飲子:專清肺經血熱,適用於血熱偏盛者,可酌加牡丹皮、赤芍以增強涼血活血之效。
  2. 四物湯合五苓散
    • 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養血調血,佐黃芩、黃柏清熱瀉火。
    • 五苓散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)利水滲濕,導濕熱下行。
      兩方合用,標本兼治,適用於血熱兼濕重者。
  3. 外治法:可配合清熱解毒藥材外敷,如黃連、金銀花研末調塗,以緩解局部紅腫。

相關鑑別

肺風瘡與酒齇鼻(酒渣鼻)症狀相似,但後者多與長期飲酒、脾胃濕熱相關,而肺風瘡更強調肺經血熱鬱滯。另需與粉刺(痤瘡)區分,後者多發於額面,以丘疹、膿皰為主,病機涉及肺胃熱盛。

古籍參考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肺風粉刺,多由肺經血熱鬱滯而成。」雖病名略異,然治法相通,皆以清肺涼血為要。肺風瘡之調理,需注重飲食清淡,避免辛燥助火之物,以杜絕熱邪復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