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風
肺風為中醫病名,其涵蓋三類不同病機與臨床表現的證候,主要與肺臟受風邪侵襲或內生風毒相關,可分述如下:
一、肺受風邪之外感證候
源自《素問·風論》,指肺臟因外感風邪而致病。風性開泄,易襲陽位,肺主皮毛,風邪犯肺則衛表不固,臨床表現為:
- 主症:多汗惡風、咳嗽氣短,咳聲輕淺,白日症狀稍緩,入夜加重(因暮則氣門閉,邪不得散)。
- 望診特徵:面色蒼白(「皏然白」),眉上部位色白(肺主氣,其華在毛,眉上屬肺之候)。
- 病機:風邪束肺,宣降失司,津液外泄為汗,肺氣上逆為咳。
- 治法:宜疏風宣肺,可選用《症因脈治》之防風瀉白散加減,或參照風咳治法。
二、肺經風熱之鼻部病證
見於《丹溪心法》,又稱「肺風瘡」,屬鼻部赤色病變,類似酒皶鼻,然非因飲酒所致。其特點為:
- 主症:鼻頭赤紅,或伴丘疹、膿皰,皮膚粗糙,甚則蔓延至面頰。
- 病機:肺開竅於鼻,風熱鬱肺,血分伏火,上蒸鼻竅。《類證治裁》指出「血熱鬱於肺」為關鍵,與現代「玫瑰痤瘡」部分證型相類。
- 治法:清肺涼血祛風,方如清肺飲(黃芩、桑白皮、生地、當歸等),或枇杷清肺飲加減。
三、肺臟風毒之皮膚瘡瘍
《聖濟總錄》載此類肺風,因肺失清肅,風毒內蘊,外發肌表,症狀包括:
- 皮膚表現:搔癢無度、生瘡流黃水,或面部生瘡、鼻頭赤爛潰膿。
- 病機:肺合皮毛,風毒挾濕熱鬱滯肌腠,甚則化腐成膿。
- 治法:解毒祛風、宣肺排膿,方選:
- 牛黃散(牛黃、冰片等):清熱解毒,開竅透邪。
- 皂莢丸:滌痰通絡,適用痰瘀互結者。
- 鵝梨煎丸(梨汁、杏仁等):潤肺化痰,針對燥熱傷津者。
總結
肺風一詞於中醫典籍中隨病機差異而有三重意涵,或外感風邪,或內生風熱,或風毒蘊肺,均以「肺失宣降」為核心,治療需辨證施治,或疏風宣肺,或清熱涼血,或解毒透邪。此類證候亦反映中醫「肺主皮毛」「肺開竅於鼻」之整體觀,臨床需結合四診詳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