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惡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惡寒

肺惡寒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,出自《黃帝內經》,揭示肺臟生理特性與寒邪的相互關係。「惡」即畏惡之意,指肺臟易受寒邪侵襲而功能失調,反映其「嬌臟」特性——肺為華蓋,主一身之表,外合皮毛,開竅於鼻,直接與外界相通,故寒邪易從肌表或口鼻內犯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與寒邪的關係
   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外應皮毛。寒為陰邪,其性收引凝滯,侵襲肌表則腠理閉塞,衛陽被遏,肺氣宣發肅降失常,表現為惡寒、無汗、鼻塞等症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指出「形寒寒飲則傷肺」,強調外感寒邪與內飲冷物皆可損傷肺氣。
  2. 五行與臟象解讀
    肺屬金,金性本涼,然過寒則氣機凝滯。馬蒔注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言:「肺本屬金,金之體寒,而受寒則病,故惡寒。」說明肺雖與金氣相應,但寒極反傷其宣發之性,導致氣血津液輸布障礙,如咳嗽、痰白清稀等寒象。
  3. 氣化功能失調
    肺主氣,司呼吸,寒邪客肺則陽氣不得溫煦,氣化不利。王冰注「寒則氣留滯」,指出寒邪使肺氣壅滯,津液不布,聚而生痰,或見胸悶氣促。此外,肺為水之上源,寒邪亦可影響通調水道之功,導致水飲內停。

臨床表現

肺惡寒的病理特徵多見於外感或內傷病症:

  • 外寒束表:惡寒重、發熱輕、頭身疼痛、脈浮緊,屬風寒表證。
  • 寒飲伏肺:咳喘痰多、色白質稀,遇寒加重,甚則倚息不得臥,如《金匱要略》「飲邪射肺」之證。
  • 陽虛肺寒:久病肺氣虛弱,兼見畏寒肢冷、氣短乏力,屬本虛標實。

與他臟關聯

肺惡寒亦與他臟相關:

  • 脾肺氣虛:脾土不生肺金,衛外不固,更易感寒。
  • 腎陽不足:命門火衰不能溫肺,則寒從內生,形成「寒喘」等證。

此理論不僅解釋肺病易感寒邪的機轉,更指導臨床用藥,如溫肺散寒之麻黃、細辛,或溫補脾腎之乾薑、附子,皆基於「肺惡寒」之生理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