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疔

肺疔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疔瘡」之一類,特指生於肺經所循行部位之疔腫。此病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二,又稱「白疔」,以其瘡色多顯蒼白為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肺疔之發,多因肺經鬱熱,或外感風熱毒邪,內外合邪,蘊結於手太陰肺經所致。肺主氣,司呼吸,其經脈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上行至拇指橈側(少商穴所在)。故肺疔好發於手之大指,並常伴隨肺系症狀,如發熱、咳嗽、胸悶等,此乃毒邪循經上擾,肺氣失宣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漸生白色膿頭,瘡色偏白,根腳堅硬,周圍或有麻木感。
  2. 全身症狀:多兼見發熱、咳嗽、口乾咽燥,甚則氣促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或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瀉肺熱、解毒消疔為主,方選瀉白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減,合入清熱解毒之品:

  • 基礎方: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粳米,瀉肺中伏火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熱毒熾盛者,加黃連、連翹、金銀花以增強解毒之力;
    • 咳嗽明顯者,酌加杏仁、浙貝母宣肺止咳;
    • 膿成未潰,可佐皂角刺、穿山甲(現多代以其他活血透膿藥)促其外泄。

外治輔助

初起可外敷如意金黃散清熱消腫;若膿成則切開引流,繼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散收口。

與他證鑑別

肺疔需與一般熱癤或他經疔瘡區分:

  • 熱癤:範圍小,無明顯經絡聯繫,少全身症狀;
  • 脾疔(黃疔):生於足太陰脾經所過之處,瘡色黃,伴脾胃濕熱見證。

肺疔之辨證,緊扣肺經熱毒,治療時須注重肺氣宣通與毒邪外透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