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底為中醫經穴別名,所指有二:
-
靈臺穴之別稱
- 出處:見於明代《循經考穴編》。
- 歸屬:屬督脈,位於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處。
- 中醫理論:靈臺穴名意為「心神所居之臺」,與心肺功能相關。肺底作為其別名,反映此穴與肺氣升降的聯繫。中醫認為,肺主氣司呼吸,其氣機以宣發肅降為要,而靈臺穴所處督脈總督一身陽氣,可調節肺氣壅滯或虛損。
- 主治:古籍載其可治「氣喘咳逆、胸背痛」,現代中醫應用於咳嗽、支氣管炎等肺系疾病,兼治心神不寧。
-
至陽穴之別稱
- 出處:見於明代《醫學原始》。
- 歸屬:同屬督脈,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處。
- 中醫理論:至陽穴為「陽氣至盛之處」,肺底之名強調其與肺臟底部氣機的相應性。中醫臟象學說中,肺位胸腔,其底部氣機通調與否,影響水液代謝及宗氣生成。至陽穴能振奮陽氣,助肺氣宣降,尤適寒邪犯肺或痰濕停聚之證。
- 主治:傳統用於「胸脅脹滿、咳喘痰多」,亦用於黃疸(因肺通調水道,與膽腑相關)。
名詞考據與中醫內涵
「肺底」一詞未直接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然其作為穴位別名,體現中醫「以部位喻功能」的思維。靈臺、至陽兩穴皆近肺臟解剖低位,故稱「底」;而「肺」字點明其調節肺系疾病的功效。此類別名常見於明清醫籍,反映腧穴命名中的象形比類傳統。
臨床應用延伸
- 針刺或艾灸肺底(靈臺/至陽)可配合肺俞、膻中,增強寬胸理氣之效。
- 推拿手法中,按揉此二穴能緩解胸悶,原理在於疏通督脈陽氣,助肺氣宣發。
與現代醫學對照
靈臺、至陽穴對應胸椎神經節段(T6-T7),與肺部自主神經支配區域重合,或可解釋其調節呼吸功能的機轉。然中醫理論更重視「氣化」層面,認為肺底穴位能影響「肺主行水」與「朝百脈」的生理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