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疸
病名
肺疸為中醫九疸之一,屬黃疸病證範疇,其病機與肺氣失調密切相關,臨床表現以水液代謝異常為主。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、證候特徵及治法方藥。
病因病機
- 肺氣虛損,失於清肅:
肺主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。若肺氣虛弱,肅降無權,水液代謝失司,濕熱內蘊,燻蒸肌膚而發黃。 - 水飲停聚,氣化不利:
肺為水之上源,若肺失宣化,水飲內停,津液不布,反見小便頻多,形成「飲少、小便多」之症,亦稱「膏疸」。
證候特徵
- 外臺秘要所述證候:
以「飲水、小便多」為主要表現,屬肺氣不攝,水液直趨下焦。 - 肺失通調之濕熱證:
《辨證奇聞》補充「鼻塞不通,頭面俱黃,口淡咽乾,小便不利」,此為肺氣壅滯,濕熱鬱蒸,上蒙清竅,外溢肌膚所致。
治法與方藥
- 膏疸型(水飲偏盛):
治宜補肺固攝,佐以利濕,可參考《外臺秘要》相關論述,選用益氣化濕之劑。 - 濕熱鬱肺型:
治以「宣肺利濕」,方用《辨證奇聞》揚肺利濕湯(藥物組成多含桔梗、桑白皮、茯苓等),開提肺氣,健脾滲濕,使氣行濕化,黃疸自退。
與他疸鑑別
肺疸與其他疸病(如脾疸、腎疸)之別,在於其病位側重肺臟,兼見肺系症狀(如鼻塞、咽乾),治療需注重肺氣之宣降,非獨清利濕熱可解。
附註:歷代醫家對肺疸論述較少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,尤當區分肺氣虛與濕熱實證之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