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喘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喘咳

肺喘咳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不居集》卷十五,屬「肺脹」範疇。其病機多與肺氣壅滯、宣降失常相關,臨床以喘促、咳嗽、胸悶為主要表現,常因外邪侵襲、痰濁內阻,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犯肺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失宣,氣逆而上,發為喘咳。
  2. 痰濁阻肺:脾失健運,水濕聚而生痰,痰濁上壅於肺,阻塞氣道,致肺氣不得宣降。
  3. 肺腎兩虛:久病耗傷肺腎之氣,肺失肅降,腎不納氣,虛喘遂生。
  4. 肝氣犯肺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化火,上逆侮肺,引發氣逆咳喘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實喘:發病急驟,呼吸深長有餘,氣粗聲高,多見於外感或痰熱壅肺。
  • 虛喘:病程較長,呼吸短促難續,氣怯聲低,動則加劇,多屬肺腎氣虛。
  • 痰濕證:咳痰量多黏稠,胸悶脘痞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• 肺熱證:咳喘氣急,痰黃稠,身熱口渴,舌紅苔黃,脈數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肺喘咳,首重辨證分型:

  • 宣肺平喘:適用於外邪束表,方如麻黃湯、桑菊飲。
  • 化痰降氣:針對痰濁阻肺,常用二陳湯、三子養親湯。
  • 補肺益腎:虛喘者宜用人參蛤蚧散、生脈散。
  • 清肝瀉肺:肝火犯肺者,選用黛蛤散合瀉白散。

古籍論述

《不居集》指出肺脹「氣滿而喘咳」,與《金匱要略》「咳而上氣,此為肺脹」相呼應,強調其病位在肺,涉及氣機升降失常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虛實,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實喘者有邪,邪氣實也;虛喘者無邪,元氣虛也。」

肺喘咳之辨治,需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