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辨證求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辨證求因
辨證求因乃中醫學診斷與治療之核心方法,強調透過患者外在症狀與體徵,逆向推導疾病之根源,進而確立治療方向。此理論植根於「司外揣內」的整體觀,認為人體內部病機必反映於外在表現,故醫者可藉由細察症狀之特徵、演變及相互關係,歸納病因病機,為遣方用藥提供依據。
理論基礎
-
症狀與病機的對應性
中醫認為,不同病因(如六淫、七情、飲食勞倦)會引發特定病理反應,形成可辨識的「證候」。例如:- 風邪致病多見遊走性疼痛、搔癢;
- 濕邪纏綿則表現為身重、苔膩、分泌物黏滯;
- 情志抑鬱易導致肝氣鬱結,見胸脅脹滿、善太息。
-
四診合參的綜合分析
透過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,蒐集症狀信息(如舌象、脈象、寒熱偏好、二便狀況),再結合八綱辨證(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)及氣血津液等理論,抽絲剝繭以鎖定病因。例如:- 長期午後潮熱伴舌紅少苔,多指向陰虛內熱;
- 刺痛固定、舌質紫暗則提示瘀血阻絡。
臨床應用
辨證求因不僅區分外感與內傷,更進一步釐清病變臟腑與病理產物(如痰飲、瘀血)。例如:
-
咳嗽:
- 痰白清稀屬風寒犯肺,宜辛溫解表;
- 痰黃黏稠為肺熱壅盛,需清肺瀉熱;
- 乾咳無痰伴咽乾,則為肺陰虧虛,當滋陰潤燥。
-
腹痛:
- 脹痛走竄屬氣滯;
- 刺痛拒按為血瘀;
- 冷痛喜溫屬寒凝;
- 隱痛綿綿多氣虛。
此方法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與「異病同治」之靈活性,如眩暈可能因肝陽上亢、痰濕中阻或氣血不足,治法迥異;而不同疾病若病機同屬脾虛濕盛,皆可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與現代醫學的差異
辨證求因不執著於微生物或生化指標,而是透過「取象比類」的思維,將自然規律與人體病理類比(如「濕性重濁」類比於水腫、分泌物穢濁)。此種整體動態的病因觀,使中醫能處理功能性失調或亞健康狀態,彌補現代醫學之盲點。
總言之,辨證求因是中醫連結理論與臨床的樞紐,透過症狀解讀病機,體現「治病必求於本」的辨證哲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