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常不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常不足

「肺常不足」為中醫兒科重要理論之一,首見於明代醫家萬全所著《育嬰家秘》,用以概括小兒肺系生理脆弱、易受病邪侵襲之特點。此理論源於中醫對小兒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的整體認識,尤其強調肺臟因其生理特性與功能地位,於生長發育初期尤顯不足。

生理基礎

肺屬「嬌臟」,位居上焦,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開竅於鼻,與外界直接相通。小兒肺常不足,體現於三方面:

  1. 形質未充:肺葉嬌弱,氣道狹窄,黏膜柔嫩,防禦力薄弱。
  2. 功能未全:肺主宣發肅降之力未穩,衛外之氣(衛氣)不固,腠理疏鬆,易受外邪乘虛而入。
  3. 臟腑相繫:肺為「華蓋」,覆蓋諸臟,其他臟腑病變(如脾虛濕蘊、心火亢盛)易上擾於肺,形成「母病及子」或「五行相侮」之病理傳變。

病理表現

肺常不足使小兒易發以下病證:

  • 外感病:風寒、風熱之邪首犯肺衛,引發感冒、鼻塞、咳嗽,甚則化熱成肺炎喘嗽。
  • 時行疫病:麻疹、水痘、百日咳等疫癘之氣,多從口鼻侵肺,繼而內傳。
  • 內傷咳喘:若調護失宜,久咳耗氣,或痰伏肺絡,可轉為慢性哮喘、反覆哮鳴。
  • 兼夾他證:如脾肺氣虛致痰濕阻肺,或腎不納氣引發虛喘,均與肺臟基礎不足相關。

理論延伸

此概念與「脾常不足」「腎常虛」並列,構成小兒「三不足」學說。肺之不足非僅指功能低下,更強調其「清虛之體」的特性——既需保持通透以行呼吸,又因「不耐寒熱」而易受六淫、痰濁、燥火等邪氣纏滯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指出:「肺主氣,氣弱則衛不固」,說明肺氣不足與反覆外感互為因果。

臨床上,肺常不足之體質需透過益氣固表(如黃芪、防風)、潤燥養陰(如麥冬、沙參)等法調護,然其根本仍賴臟腑協調與正氣漸充。此理論不僅解釋小兒多發肺系疾病之因,亦為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在兒科預防與調養中的具體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