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藏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藏魄

在中醫理論中,「肺藏魄」為五臟所藏之一,闡述肺與人體精神活動「魄」的密切關係。「魄」屬於精神活動的範疇,主司感覺、本能動作及身體的即時反應,如觸覺、痛覺、肢體運動等,屬「神」的基礎層面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」,指出魄依附於精氣而生,與先天之精相關,而肺主一身之氣,故能涵養魄。

肺與魄的生理聯繫

  1. 肺主氣,氣舍魄
    肺為「相傅之官」,主司呼吸,統攝一身之氣。氣為魄的物質基礎,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肺藏氣,氣舍魄」,說明肺通過宣發肅降之機,調節氣血運行,使魄得以安駐。若肺氣充沛,則魄力充足,反應敏捷;反之,肺氣虛弱可致魄失所養,表現為感覺遲鈍、動作遲緩或易驚怯。
  2. 肺為陰臟,藏陰精所生之魄
    張誌聰於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註解中提出:「魄乃陰精所生,肺為陰臟,故主藏魄。」肺屬太陰,通於秋氣,性喜清肅,其氣降斂,與魄的「靜」特質相合。陰精化生的魄,需賴肺陰的濡潤與肺氣的固攝,方能維持其功能。
  3. 魄與皮毛、呼吸的關聯
    肺主皮毛,而魄的感知功能外現於皮膚對外界刺激的反應(如寒熱觸覺)。此外,魄司本能動作,如呼吸節律的調控(無需意識支配),亦與肺的「治節」功能相應。故《類經》稱:「魄之為用,能動能作,痛癢由之而覺也。」

臨床體現
肺氣充足者,魄力彰顯,表現為體魄強健、感官敏銳;若肺氣虧虛或肺陰不足,可致魄不安,常見:

  • 肺氣虛:易悲憂、氣短聲低、反應遲滯。
  • 肺陰虛:虛煩不寧、幻覺夢魘、夜寐多驚。
    此類證候可從調肺入手,如補益肺氣(如補肺湯)、滋養肺陰(如百合固金湯)以安魄。

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將「魄」歸為「五神」之一,與肝魂、心神、脾意、腎志並列,構成中醫形神一體的整體觀。肺藏魄的理論,不僅說明五臟與精神活動的對應關係,更體現中醫「氣-精-神」三位一體的生理架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