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病

肺病泛指肺臟功能失調所引發的各種病證,其成因多端,或由外邪侵襲,或內傷痰飲,或肺氣、肺陰虧虛所致,亦可因其他臟腑病變傳變而來。中醫理論中,肺為「華蓋」,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開竅於鼻,與大腸相表裏,故肺病不僅表現為呼吸系統症狀,亦可能涉及全身氣機與水液代謝異常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犯肺: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淫之邪侵襲肺衛,尤以風寒、風熱、燥邪為常見。風寒束表則肺氣不宣;風熱犯肺則灼津成痰;燥邪傷肺則耗損肺陰。
  2. 內傷致病
    • 痰飲內停:脾失健運,水濕聚而成痰,上貯於肺,阻遏氣機,致咳嗽氣逆。
    • 情志失調:憂悲過度,耗傷肺氣,如《難經》所言「悲愁不樂,欲哭」為肺虛之兆。
    • 臟腑相傳:他臟病變累及於肺,如心火刑金、肝火犯肺、脾虛及肺等。
  3. 正氣虛損:久病或勞損導致肺氣虛、肺陰虛,或氣陰兩虛,使肺失濡養或宣降失常。

臨床表現

肺病症狀複雜,可分虛實寒熱:

  • 實證
    • 肺熱:咳喘痰黃、胸膈煩滿、口乾鼻燥,甚則咯血,脈滑數。
    • 痰濕阻肺:痰多黏稠、胸悶氣促,舌苔白膩,脈濡滑。
  • 虛證
    • 肺氣虛:聲低氣短、自汗畏風,易感外邪,脈弱。
    • 肺陰虛:乾咳少痰、咽乾音啞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寒證:如《太平聖惠方》所述「肺虛則生寒」,可見咳痰清稀、形寒肢冷。

經典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指出肺病實證可見「喘咳逆氣,肩背痛」,虛證則「少氣不能報息,耳聾嗌乾」。
  • 《難經·十六難》描述肺病外候為「面白,善嚏」,內證則「齊右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」,並伴寒熱咳喘。

治法舉要

中醫治肺病注重辨證施治,常用治法包括:

  1. 宣肺解表:如麻黃湯治風寒束肺,桑菊飲治風熱犯肺。
  2. 清肺瀉熱:如瀉白散清肺火,千金葦莖湯治肺癰。
  3. 化痰止咳:二陳湯燥濕化痰,三子養親湯降氣消痰。
  4. 溫肺化飲:小青龍湯治寒飲內停,苓甘五味薑辛湯溫化寒痰。
  5. 補益肺氣:補肺湯益氣固表,玉屏風散防外邪。
  6. 滋養肺陰:百合固金湯潤肺止咳,沙參麥冬湯養陰清熱。

肺病之辨證,須結合四診,詳察脈象(如浮緊為表寒,細數為陰虛)、舌苔(白膩屬痰濕,黃燥屬熱盛),並兼顧五臟生剋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對肺病論述豐富,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論肺痿、肺癰,李東垣重脾胃與肺氣關係,皆為臨床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