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痹
肺痹為中醫五臟痹證之一,屬內傷雜病範疇,其病機主要與肺氣閉阻、宣降失常相關。根據《素問.痹論》所述,肺痹多因「皮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肺」而發,意指外邪由表入裏,由淺入深,終致肺臟氣機壅滯。此外,《素問.五臟生成篇》亦提出另一病因,即因生活調攝失當,精氣內耗,復感外邪,邪氣積聚胸中,痹阻肺絡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內侵:風寒濕等外邪侵襲肌表,初為皮痹,若久治不癒或反覆感邪,邪氣內傳於肺,導致肺氣鬱閉,宣發肅降失司。
- 正氣虧虛:勞倦過度、情志失調或久病耗傷肺氣,肺衛不固,外邪乘虛而入,痹阻肺絡。
- 痰瘀互結:肺氣鬱滯日久,津液輸布失常,聚而生痰;氣滯則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痰瘀交阻,加重痹證。
臨床表現
肺痹以肺氣壅滯為核心,常見症狀包括:
- 表證:惡寒、發熱(外邪初犯,營衛不和)。
- 肺系症狀:咳嗽、喘息氣逆、胸悶脹滿,甚則咳引胸痛。
- 氣機鬱滯:煩躁不安、呼吸急促,或見喉中痰鳴。
- 痰瘀徵象:痰多黏稠、咯痰不利,或痰中帶血;舌質暗紫,苔白膩或黃膩,脈弦滑或沉澀。
證型辨析
- 風寒閉肺:惡寒重、咳嗽痰白、脈浮緊,屬表實證。
- 痰熱壅肺:發熱、痰黃稠、胸痛、舌紅苔黃膩,屬裏熱證。
- 肺虛痹阻:氣短乏力、動則喘甚,兼見陰虛或陽虛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肺痹以宣肺開痹、調暢氣機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- 宣痹湯(《溫病條辨》):適用於肺氣鬱閉,方中杏仁、枇杷葉宣降肺氣,鬱金、射干解鬱利咽。
- 葦莖湯合桃仁承氣湯:痰熱瘀結者,以葦莖清肺排膿,桃仁活血化瘀。
- 補肺阿膠湯:肺陰虧虛兼痹者,滋陰潤肺,通絡止痛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肺痹症狀與現代醫學之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、肺纖維化或胸膜黏連等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更強調氣機升降失調與整體辨證,非僅限於器質性病變。
古籍論述
- 《類證治裁》指出:「肺痹者,煩滿喘嘔,逆氣上衝。」強調肺氣上逆之病勢。
- 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:「邪客於肺,則氣上而不下,故痹。」說明肺失肅降為關鍵病機。
肺痹之辨治,需結合四診詳察虛實寒熱,尤重氣血津液之調和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