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腓腨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腓腨發

病名:腓腨發為小腿屈側(即小腿肚)所生之癰疽,屬外科瘡瘍範疇。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四,亦稱「腓腨發疽」或「腓腨疽」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腎陰不足,虛火內熾,或濕熱下注,蘊結於小腿經脈,氣血壅滯而成。若患者素體陽虛,寒濕凝滯,亦可發為陰疽。

臨床表現
初起小腿肚漫腫堅硬,皮色紫暗,局部抽痛,按之灼熱。若病情進展,則腐肉潰破,膿液排出。

  • 順證:膿液稠黃,腫痛漸消,新肉漸生,為氣血未衰、毒邪外透之象。
  • 逆證:膿液稀薄如水,色灰白,瘡口久不斂合,多屬氣血虛弱或陰寒內盛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熱毒蘊結證
    • 治則:清熱解毒,活血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初起宜服仙方活命飲(金銀花、當歸尾、赤芍、乳香、沒藥等),以散結消腫。
  2. 氣血兩虛證
    • 治則:補益氣血,托毒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潰後可服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等),若氣血大虛者,改用十全大補湯(八珍湯加黃耆、肉桂)。
  3. 陰寒凝滯證
    • 治則:溫陽散寒,通滯化瘀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用陽和湯(熟地黃、麻黃、鹿角膠等),以溫通經脈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腫硬未潰:可用金黃散玉露散外敷,以清熱解毒。
  • 膿成宜切開排膿,並用九一丹五五丹提膿祛腐。
  • 潰後膿盡:以生肌玉紅膏黃連膏外塗,促進瘡口癒合。

經絡與臟腑關係
腓腨發所涉經絡主要為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。膀胱經循行於小腿後側,腎經雖不直接經過,但腎主骨生髓,腎虛易致陰火內生,下注成毒。故治療時需兼顧滋腎陰或溫腎陽,以調根本。

預後與調護
順證者膿出毒泄,調治得當可漸癒;逆證者多因正虛邪戀,需長期調補。然此疾與患者體質密切相關,故辨明陰陽虛實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