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肥株子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肥株子風
肥株子風為中醫病名,指耳垂或耳部單側、雙側出現腫硬結塊,狀如核果,伴有明顯癢痛之症。此病多因肝膽二經火毒蘊結,氣血壅滯於耳部所致,屬中醫「癰疽」「痰核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耳部淋巴結炎、皮脂腺囊腫或局部感染有相似之處。
病因病機
肝膽二經循行於耳周,若情志鬱結、飲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風熱邪毒,易致肝膽火熾,火毒循經上攻,凝聚於耳部,氣血受阻而成腫硬;或脾虛痰濕內生,痰火互結,發為結塊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火毒蘊結」與「氣血瘀滯」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耳垂或耳周腫脹堅硬,觸之如核,皮色或紅或正常,伴灼熱、瘙癢或刺痛。
- 全身症狀:重症者可見口苦咽乾、心煩易怒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數等肝膽火盛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清熱解毒、散結消腫」為原則,分內治與外治:
-
內治方藥
- 主方:仙方活命飲(《校注婦人良方》)加減,重用金銀花、連翹清熱解毒,當歸尾、赤芍活血散瘀,皂角刺、穿山甲(現多以代用品替代)透絡潰堅。
- 肝膽火盛者:合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,加強瀉肝膽實火。
- 痰濕凝結者:佐以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化痰散結。
-
外治法
- 初起未潰:可用金黃散(《醫宗金鑒》)醋調外敷,清熱消腫。
- 膿成未潰:切開排膿後,外摻九一丹(《醫宗金鑒》)祛腐生肌。
古籍考據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耳根毒」與本病相似,云:「耳根結核,初如豆粒,漸若李核,乃三焦風熱上攻。」另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載「耳癰」「耳疔」之治,亦強調清肝瀉火、解毒透膿之法。
辨證要點
需與「耳癤」「耳瘡」鑑別:
- 耳癤:局限於外耳道,腫痛劇烈,根腳淺。
- 耳瘡:外耳道瀰漫性紅腫,多屬風熱濕毒。
肥株子風則以耳垂或耳周結塊為特徵,病位較深,與經絡氣血相關。
其他療法
針刺取穴如翳風、耳門、外關、太衝等,以疏泄肝膽經氣;或於局部阿是穴點刺放血,瀉熱化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