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肥粘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肥粘瘡

肥粘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小兒頭皮癬疾之一,記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七。其特徵為頭皮生瘡,膿液黃稠,潰破後膿血暴露,多因風熱外襲或臟腑熱毒上攻頭部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小兒腠理疏鬆,易受風熱邪氣侵襲,若脾胃濕熱內蘊,或心火亢盛,熱毒循經上炎頭面,與風濕相搏,鬱於肌膚,則發為肥粘瘡。其病位在皮表,與肺、脾、心三臟相關,蓋肺主皮毛,脾主運化水濕,心火熾盛則易生瘡毒。

臨床表現
初起頭皮可見紅色丘疹,形如粟米,漸成膿皰,周圍紅暈,搔破後流黃色粘膿,痂皮堆疊,散發腥臭。若熱毒熾盛,瘡面蔓延全頭,甚則融合成片,伴隨劇癢、灼痛。病程遷延者,可致毛髮脫落,頭皮萎縮,類似西醫「黃癬」(俗稱「癩痢頭」)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熱蘊結證:瘡色鮮紅,膿液清稀,瘙癢明顯,舌紅苔薄黃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消風散加減(荊芥、防風、蟬蛻、苦參等)。
  2. 濕熱毒盛證:瘡面糜爛,黃膿稠厚,周圍腫痛,舌苔黃膩。治宜清熱解毒、除濕排膿,方選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(黃芩、黃連、金銀花、野菊花等)。
  3. 血虛風燥證:久病不癒,痂皮乾枯,頭皮脫屑,舌淡少津。治宜養血潤燥,方用四物湯加減(當歸、生地、牡丹皮等)。

外治方面,可選用黃連膏青黛散調敷,以清熱解毒、燥濕斂瘡;若膿成未潰,可配合針刺排膿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啟玄》指出此病「多生小兒頭上」,強調其與胎毒或外感風熱相關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肥粘瘡與白禿瘡(白癬),謂其「膿血交黏,癢痛不休」,治法以清熱滲濕為要。

肥粘瘡之病理與現代醫學「黃癬菌感染」相類,然中醫著重整體辨證,結合局部症狀與臟腑功能失調,調理內外以祛邪愈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