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肥熱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肥熱瘡

肥熱瘡,見載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為中醫兒科病證之一,屬「熱疳」範疇。其名「肥熱」,意指瘡形肥厚、色赤焮熱,多因內蘊濕熱,或飲食不節,積滯化火,熏蒸肌膚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小兒脾胃嬌弱,若乳食無度,過食肥甘厚味,則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;或外感暑濕邪氣,與內熱相搏,蘊結肌表,發為瘡瘍。濕熱膠著,故瘡形肥腫,局部紅赤灼痛,甚則潰爛流膿。

臨床表現

肥熱瘡好發於頭面、四肢等處,初起為紅色丘疹或結節,逐漸腫脹成片,觸之堅硬,表面光亮,伴隨灼熱疼痛。若熱毒熾盛,可化膿破潰,滲出黃稠膿液;若遷延不癒,則瘡面暗紅,周邊皮膚粗糙。患兒常兼見口臭、煩躁、小便黃赤、大便黏滯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化濕消疳為主,內服外治並重:

  1. 內治方藥
    • 濕熱偏重者,選用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合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加減,以瀉火燥濕。
    • 若兼食積,可佐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等)消導化滯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初起未潰時,以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等)調敷,清熱散結。
    • 已化膿者,可刺破排膿,外敷生肌玉紅膏(當歸、白芷、紫草等)以祛腐生肌。

古籍考證
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將肥熱瘡歸於「熱疳」類,強調其與脾胃濕熱的關聯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亦指出:「小兒疳熱上攻,發為瘡瘍,當從脾胃調治。」後世醫家多承此說,認為調理中焦為根治之關鍵。

肥熱瘡雖為外瘍,實則內傷為本,臨證需辨明濕熱輕重、正虛與否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