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肥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肥氣

肥氣為中醫病名,屬五積之一,又稱「肝積」。其名源於病灶形狀似覆杯隆起,如肥厚之肉塊,故稱「肥氣」。此病首見於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,載:「肝脈……微急為肥氣,在脅下,若復杯。」《難經·五十六難》進一步闡述:「肝之積,名曰肥氣。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。久不愈,令人發欬逆,(疒皆)瘧,連歲不已。」指出肥氣多發於左脅下,積塊有形,久病不癒可引發咳嗽、瘧疾等兼症。

病因病機
肥氣多因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,或外邪侵襲、氣血瘀滯所致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長期鬱怒,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則血行受阻,瘀血內停,結於脅下,形成積塊。此外,寒濕、痰濁等邪氣凝滯肝經,亦可加重氣血瘀阻,促使肥氣形成。

臨床表現
《濟生方》描述:「肥氣之狀……診其脈,弦而細,其色青,其病兩脅下痛,牽引小腹,足寒轉筋。」患者常見左脅下積塊,觸之有形,按之堅硬,伴隨脅肋脹痛或刺痛,痛處固定,甚則牽引小腹。肝氣鬱滯者,可見情志抑鬱、胸悶太息;瘀血重者,面色晦暗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;若兼寒濕,則畏寒肢冷,舌苔白膩。男子易發積疝,女子多見瘕聚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肝理氣、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為主。傳統方劑如《濟生方》之「肥氣丸」,專為此證所設,方中多含青皮、莪朮、三棱等行氣破血之品,佐以鱉甲、牡蠣等軟堅消積。若兼寒凝,可加吳茱萸、肉桂溫經散寒;痰濕重者,配伍半夏、蒼朮化痰燥濕。針灸可取肝俞、期門、太衝等穴,以調暢肝經氣機。

與肝積之關係
肥氣屬肝積範疇,然肝積涵蓋更廣,泛指肝經氣血瘀滯所致之積聚。肥氣特指左脅下如覆杯之積塊,為肝積之典型表現。二者治法相通,均需注重調肝化瘀,但肥氣更強調有形之積,用藥宜側重消癥散結。

此病若遷延失治,可影響他臟,如《難經》所言引發咳逆、瘧疾等,故早期辨治尤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對肥氣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積聚病機的深刻認識,結合脈象、色診與症狀,形成系統之辨證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