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肥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肥目
肥目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其特徵為白睛(即眼白)表面出現浮萍狀或榆莢狀之點狀物,色呈粉白或青黑,狀若羹湯上凝結之脂膜,患者常伴隨視物昏矇、目暗不明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肥目之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邪氣,上攻於目,滯結白睛,導致氣血壅滯,形成點狀贅生物。
- 濕熱內蘊:脾胃濕熱內生,循經上擾目竅,濕濁凝滯於白睛,化生痰瘀而成。
- 肝肺鬱熱:肝開竅於目,肺主氣,若肝肺鬱熱不解,熱邪燔灼白睛,亦可發為此證。
- 氣血失和:久病或體虛者,氣血運行不暢,白睛失養,痰瘀互結而發病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白睛表面可見散在或密集之點狀隆起,形如浮萍,色澤粉白或青黑,邊界模糊,撫之無痛感。
- 全身症狀:或兼見口苦咽乾、胸悶納呆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之象,或伴頭目脹痛、急躁易怒等肝火上炎之徵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壅目型:發病較急,白睛點註色偏紅,畏光流淚,舌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濕熱蘊結型:病程纏綿,白睛贅生物色黃濁,眼瞼重墜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- 痰瘀互結型:病久難消,贅生物色青暗,目珠乾澀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化濕、散瘀通絡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風熱壅目:宜疏風清熱,方用桑菊飲加減,或配合針刺攢竹、太陽等穴。
- 濕熱蘊結:當健脾滲濕,選三仁湯合黃芩滑石湯,佐以薏苡仁、茯苓等藥。
- 痰瘀互結:需化痰逐瘀,可投血府逐瘀湯合二陳湯,酌加浙貝母、夏枯草以軟堅散結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本病「世呼為肥目」,並描述其形「如羹上脂」,提示其病變質地黏膩,與痰濕病理相關。後世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進一步闡發,認為此證「由肺肝積熱,痰凝氣滯」所致,治療需注重調理氣機。
肥目一證,雖非急重之疾,然遷延不愈恐影響視瞻,臨床需結合全身證候細審病機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