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肥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肥疳

肥疳,又稱脾疳,是小兒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。多發生於1歲以內的小兒,以脾胃虛弱、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

肥疳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先天不足:小兒脾胃功能較弱,如果在飲食上不加註意,就容易導致脾胃虛弱,從而引起肥疳。
  2. 後天失調:小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,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,如果飲食不當,偏食挑食,就會導致營養不良,從而引起肥疳。
  3. 感染因素:小兒抵抗力較弱,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,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,從而引起肥疳。

臨床表現

肥疳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食慾不振:小兒食慾不振,吃飯少,甚至不吃飯。
  2. 消化不良:小兒大便不成形,或者腹瀉,或者便祕。
  3. 面色萎黃:小兒面色萎黃,精神不振。
  4. 體重下降:小兒體重下降,生長發育遲緩。

治療

肥疳的治療以健脾益氣、消食化積為主。常用中藥有山藥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砂仁、神曲、麥芽等。

預防

肥疳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:小兒飲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的食物。
  2. 注意營養均衡:小兒要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。
  3. 注意防寒保暖:小兒要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受涼感冒。
  4. 定期體檢:小兒要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肥疳,及早治療。

肥疳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,家長們要重視小兒的飲食和健康,避免肥疳的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