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肥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肥瘡(中醫病名詳解)

一、病名源流與定義

肥瘡為中醫外科常見病名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其記載:「凡熱瘡起,便生白膿黃爛,瘡起即淺,但出黃汁,名肥瘡。」歷代醫籍所載肥瘡實含三種不同病症:

  1. 頭部黃癬: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黃癬,俗稱「禿瘡」
  2. 嬰兒濕疹:特指發於嬰幼兒頭面部之濕瘡
  3. 口吻瘡:見於《聖濟總錄》,又名「燕口瘡」

三者雖同名而實質迥異,當詳辨之。本文主要論述第一種頭部肥瘡。

二、病因病機

肥瘡之形成,中醫認為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• 脾胃濕熱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蘊,循經上蒸頭面
  • 外感毒邪:接觸染毒之物,或與患者共用梳篦巾帽,毒邪乘虛侵入
  • 血虛風燥:久病傷陰,血虛生風化燥,肌膚失養(多見於慢性期)

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肥瘡由胃經積熱,外受風濕相搏而成。」

三、臨床表現

典型症狀

  1. 初期:頭皮髮根處現粟粒大小丘疹,色紅,頂端漸成膿泡
  2. 進展期
    • 膿泡破潰後滲出黃色脂水
    • 結痂呈硫磺色,中央凹陷如碟形
    • 毛髮貫穿痂中,脆弱易斷
  3. 慢性期
    • 痂皮堆疊,散發特異臭味(古稱「鼠尿臭」)
    • 瘙癢劇烈但疼痛不明顯
    • 毛囊破壞後形成永久性脫髮瘢痕

病位特點

好發於頭頂、枕部,嚴重者可蔓延至全頭皮,甚或累及面部、頸項。

四、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:「肥瘡形如黃蠟,破流黃水浸淫,髮際多生癢難忍,由胃經積熱風濕成。」
  • 《外科啟玄》:「肥瘡久不愈,則毛髮脫落,永不復生,蓋熱毒損其毛根故也。」
  • 《瘍醫大全》載其傳染性:「此瘍能延及家人,同器則染。」

五、鑒別診斷

需與下列疾病區分:

  1. 白禿瘡(白癬):痂皮白色,毛髮折斷而非脫落,無鼠尿臭
  2. 赤禿瘡:紅腫熱痛明顯,多伴發熱等全身症狀
  3. 燕口瘡:局限於口角,與脾胃積熱相關

六、治療方法

外治法

  1. 潔瘡
    • 蔥湯或槐枝煎湯清洗患處
    • 苦參湯(苦參、蛇床子、白礬)滌痂
  2. 敷藥
    • 風油膏:祛風解毒,潤燥止癢
    • 雄黃油膏(雄黃、硫黃、黃蠟):殺蟲療癬
    • 苦楝膏:清熱燥濕,尤適濕熱型
    • 潤肌膏(當歸、紫草、麻油):適用後期血虛風燥

內治法

  • 濕熱型:萆薢滲濕湯加減
  • 毒盛型: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
  • 血虛型:當歸飲子化裁

七、其他稱為「肥瘡」的病症

  1. 嬰兒濕疹(胎斂瘡):

    • 多因胎毒濕熱所致
    • 好發於頭面,疹色紅,滲液結黃痂
    • 治宜清熱利濕,常用消風導赤湯
  2. 口吻瘡(燕口瘡):

    • 口角生瘡,糜爛流水
    • 由脾胃積熱上攻所致
    • 《聖濟總錄》載用「黃柏散」外敷

八、預後轉歸

  • 早期治療多可痊癒
  • 遷延日久則毛囊壞死,形成永久性禿斑
  • 古籍記載:「久不治,延及滿頭,即成禿瘡。」(《外科證治全書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