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非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非位
概念溯源
「非位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,原文載:「非位,歲不與會也。」此為中醫運氣學說之重要術語,意指歲運不當其位,乃五運六氣理論中描述氣候異常變化之關鍵概念。
運氣學說基礎
在傳統中醫理論體系中,運氣學說構建了一套以天干地支為框架,結合陰陽五行之氣運轉規律,用以推演自然氣候變化與人體疾病關係之系統。「非位」現象之產生,源於歲運(當年主運)與歲氣(當年主氣)不相契合,形成氣候異常之特殊狀態。
機理闡釋
「非位」之形成機理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:
- 主客之氣失調:歲運為客氣,歲氣為主氣,當客不從主,則形成「非位」狀態
- 五行生剋異常:本應相生之氣轉為相剋,或相剋之氣反成相生,導致氣化失常
- 氣交失序:天氣與地氣相交之常規被打亂,升降出入之機受阻
臨床意義
「非位」狀態對人體之影響主要表現於:
- 臟腑功能紊亂:相應年份之臟腑易出現功能亢進或不足
- 經絡氣血失和:相關經絡氣血運行受阻,出現特定部位病變
- 疾病特異性:易引發與當年非位之氣相應特異性疾病
歷史發展
歷代醫家對「非位」概念多有發揮:
- 王冰註解:「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正」
- 張景岳進一步闡述:「氣不相得則病,相得則安」
-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將非位現象與疫病流行相聯繫
現代詮釋
從現代角度理解,「非位」實質上描述了氣候異常變化對生態系統及人體健康之影響機制,與現代醫學之「氣象醫學」、「時間醫學」等概念有相通之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