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非化膿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非化膿灸,又稱無瘢痕灸,乃直接灸法之一種。其法取精製艾絨製成艾炷,直接置於腧穴之上點燃施灸,然講究火候控制,務使熱力透達經絡而不致灼傷皮膚,避免局部起皰化膿,故得此名。
施術之時,醫者須密切觀察艾炷燃燒狀況及患者反應。待艾炷燃燒近半,患者自覺灸處皮膚發燙或微有灼痛之際,即以鑷子迅速移去殘炷,更換新艾炷繼續施灸。如此反覆操作,直至局部皮膚呈現溫熱紅暈為度,此即《醫宗金鑒》所謂「灸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之體現。
此灸法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灸焫」之術,歷代醫家多有發揮。唐代王燾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「凡灸艾炷,若痛即移去,更炷新者。」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更明確指出:「若灸之不痛者,須預令灸之至痛。」皆與非化膿灸之操作要領相合。
從中醫理論而言,非化膿灸兼具溫通與調和之效。其溫熱之性可振奮陽氣,疏通經絡,尤善於調理虛寒之證。艾葉苦辛性溫,善走十二經脈,燃灸之時,其火氣內注,能溫煦臟腑,驅散寒邪。《本草綱目》謂艾葉「灸之則透諸經,而治百種病邪」,正此之謂也。
臨床應用上,非化膿灸適用於陽氣不足、寒濕內停所致諸證,如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、腎陽不足之腰膝酸軟、肺氣虛寒之久咳氣喘等。因其施灸後不遺瘢痕,尤宜於面部及顯露部位腧穴之施治。較之化膿灸,本法更重「溫補」之功,通過持續溫熱刺激,激發經氣運行,而達扶正祛邪之效。
此術講究「火候均勻,熱力持久」八字要訣。施灸時須保持艾炷大小一致,更換間隔適宜,使熱力層層深入,如《神灸經綸》所云:「灸火雖微,內攻有力。」現代研究亦表明,非化膿灸之溫熱效應能改善局部微循環,調節免疫機能,此與中醫「溫陽散寒」理論頗相契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