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非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非風

非風為中醫病名,指患者突然昏倒、神識昏憒之證候,雖症狀類似中風,然其病因並非外感風邪,而係內傷積損所致,故稱「非風」。明代醫家張景嶽於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中明確指出:「非風一證,即時人所謂中風證也。」並強調此證多因臟腑虛衰、氣血逆亂而發,與外感風邪無涉,故主張以「非風」正名,以區別於外風所致之中風。

病因病機

非風之發病,根源在於內傷積損,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氣血虧虛:久病體弱或勞倦過度,致氣血耗傷,脈絡空虛,清竅失養。
  2. 肝腎陰虧:陰精不足,肝陽偏亢,陽化風動,上擾神明。
  3. 痰濁瘀阻:飲食不節或脾虛失運,痰濕內生,阻塞經絡,蒙蔽清竅。
  4. 情志所傷:憂思鬱怒,氣機逆亂,引動內風,猝然昏仆。

此類病機皆屬「內風」範疇,與外感風邪之「真中風」有別,故張景嶽力主正名,以明辨其本質。

臨床表現

非風之證,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猝然昏倒:發病急驟,突然仆倒,不省人事。
  • 神識昏憒:輕者意識模糊,重者昏迷不醒。
  • 半身不遂口眼喎斜:因氣血逆亂、經絡受阻,肢體失用。
  • 言語謇澀:痰阻舌絡或腎虛精虧,致語言不利。

此類症狀雖與中風相似,然其病程多伴內傷基礎,如平素眩暈、肢麻、乏力等先兆,且發病後無惡寒發熱等表證,可資鑑別。

與類中風之關係

非風與類中風概念相近,皆指內傷所致之中風樣證候。然類中風範圍較廣,涵蓋氣虛、火亢、痰濕等多種內因;非風則更強調「非外風」之特質,突顯與外感風邪之區別。二者臨床常互參,治法均以調理內傷為主,如滋陰熄風、化痰通絡、益氣活血等。

治療原則

張景嶽提出,治非風當「辨其虛實」,分證論治:

  • 陰虛陽亢:宜滋水涵木,用鎮肝熄風湯加減。
  • 氣虛血瘀:當益氣通絡,選補陽還五湯為主方。
  • 痰濁壅盛:需化痰開竅,以滌痰湯或導痰湯化裁。

此證重在調理根本,緩治內傷,而非祛散外邪,此亦非風與真中風治法之異。

總結

非風一證,實為中醫對內傷性中風之深刻認識,透過病因辨析與正名,釐清外風與內風之別,對臨床辨證具重要指導意義。其論述體現中醫「審因論治」之特色,亦反映張景嶽等醫家對傳統病名之反思與革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