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飛竈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飛竅丹
飛竅丹為中醫外科病名,出自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八,屬小兒丹毒之一,特指發於頭頂部位的丹毒。此症多因風熱邪毒外襲,或胎火內蘊,上攻頭面所致。
病因病機
頭為諸陽之會,陽氣旺盛,若外感風熱之邪,或內蘊火毒,邪熱上炎,燔灼頭頂肌膚,則發為飛竅丹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易受外邪侵擾,加之胎毒未清,更易罹患此症。
臨床表現
飛竅丹初起可見頭頂部皮膚焮紅腫脹,邊緣清晰,形如雲片,灼熱疼痛,或伴發熱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若邪毒熾盛,可迅速蔓延,甚則化膿潰爛。
治法
外治為主,宜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。可急用蔥白搗汁調芨柏散(白芨、黃柏等分為末)塗敷患處。蔥白辛散通陽,能引藥上行;芨柏散中白芨收斂生肌,黃柏清熱燥濕,共奏解毒消腫之效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啟玄》載:「飛竅丹,乃丹毒之一,發於頭頂,急宜外治。」此症名「飛竅」,喻其發病迅疾,如飛鳥之速,故需及時處理,以防邪毒內陷。
辨證要點
需與其他頭部瘡瘍鑑別,如「百會疽」屬陰證,病程緩慢;而飛竅丹屬陽證,起病急驟,色赤灼熱。治療當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