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飛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飛颺
飛颺,又稱「飛瘍」,為中醫病名,首載於《普濟方·卷六十八》。此症多因肺胃積熱、痰毒內蘊,或外感風熱邪毒,上攻咽喉、口腔所致。其病機與「喉痹」「口瘡」等症有相通之處,然飛颺特指熱毒壅盛,痰火搏結,發為瘍腫或潰爛之狀,病勢急驟,故名「飛颺」。
病因病機
- 肺胃積熱:過食辛熱厚味,或情志鬱而化火,導致肺胃熱熾,熱毒上炎,燔灼咽喉黏膜。
- 痰毒蘊結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聚而成痰,痰熱互結,阻滯經絡,發為腫瘍。
- 外感風熱:風熱邪毒侵襲肺衛,循經上擾,與內熱相合,加重咽喉腫痛。
臨床表現
- 咽喉紅腫灼痛,甚則潰爛生瘡。
- 口腔黏膜或舌面出現黃白色腐點,周圍紅暈。
- 伴隨發熱、口乾欲飲、痰黏難咯等熱象。
- 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或洪大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熱解毒:宜用黃連解毒湯、普濟消毒飲加減,以瀉火解毒。
- 化痰散結:可選用貝母瓜蔞散合消瘰丸,化痰軟堅。
- 疏風透表:若兼風熱表證,可配伍銀翹散、桑菊飲,疏風清熱。
- 外治:以冰硼散、錫類散吹喉,或黃連煎湯漱口,以清熱斂瘡。
古籍考據
《普濟方》提及飛颺與「喉瘍」「口糜」相關,後世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其痰火病機,強調「痰火結聚,發為飛颺」,治法重清熱與化痰並舉。此症與現代醫學「急性咽峽炎」「口腔潰瘍」等病有部分重合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病機與臟腑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