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飛陽之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飛陽之脈,為中醫經絡學說中足太陽膀胱經之別絡,首載於《素問·刺腰痛篇》。其名「飛陽」,一說取義於「飛揚」之動勢,喻經氣循行如飛揚之狀;另說因與足太陽經之絡穴「飛揚」(又作「飛陽」)相通,故得名。
經絡循行與定位
- 起止與路徑
據《素問》所述,飛陽之脈起於足太陽經外踝上七寸之飛揚穴(絡穴),別出後斜走足少陰腎經,行於內踝上五寸(《針灸甲乙經》、《黃帝內經太素》作二寸)處,位於復溜穴(足少陰經)之前方,繼而上行與陰維脈之郄穴築賓相會。此脈屬「十五絡脈」之一,體現足太陽與足少陰之表裡聯繫。 -
學術爭議
歷代醫家對「內踝上五寸或二寸」之說存異:- 王冰注《素問》從五寸之說,認為當取交信穴(足少陰經,內踝上二寸)。
- 張介賓《類經》則強調其為「飛揚穴別絡」,主「實則鼽窒頭背痛,虛則鼽衄」,突顯其調和陰陽氣血之功。
生理與病候
- 生理功能
飛陽之脈作為足太陽之別絡,具溝通表裡、調和陰陽之效。足太陽主一身之表,足少陰主一身之裡,此脈將二者氣血相貫,尤重於腰腿及少腹部的氣機轉輸。 - 病候特徵
《靈樞·經脈》載其病候與絡脈虛實相關:實證可見鼻塞、頭痛、背強;虛證則見鼻衄、腰痠。因其循行過腰,故《素問》特言「刺飛陽之脈」以療腰痛,臨床可配腎俞、飛揚等穴。
與他經交會
飛陽之脈與陰維脈會於築賓穴(內踝上五寸),陰維主「維絡諸陰」,此交會強化了足太陽經對陰經的調控能力,尤其涉及下焦氣化與水液代謝。張志聰《黃帝內經集注》指出,此處為「陽氣飛揚,以交於陰分」之樞紐,對治療下肢痿痹、少腹脹滿具特殊意義。
針灸應用
飛陽之脈雖非常規取穴部位,但作為理論構架,為「絡病刺法」提供依據。後世針灸典籍如《針灸大成》延伸其用,於飛揚穴施針可調足太陽、少陰之氣,配合復溜、築賓,用於水腫、盜汗等陰陽失和之證。
綜言之,飛陽之脈體現中醫「經別絡屬」理論之精微,透過剖析其循行與病候,可深化對膀胱經與腎經表裡關係的理解,並拓展腰痛及下肢病症的辨治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