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陽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背陽關

背陽關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大全》,實指「腰陽關」穴。此穴屬督脈,為陽氣通行之關隘,故名「陽關」。其定位於腰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處,約與髂嵴相平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
  1. 經脈歸屬
    背陽關隸屬督脈。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,為「陽脈之海」,主司人體陽氣之調節。此穴位處腰骶之交,為陽氣轉輸之樞紐,具疏通經氣、溫煦下焦之效。
  2. 主治範疇

    • 腰脊疾患:如腰痛不可俯仰、腰骶冷痛、坐骨神經痛等,因寒濕阻絡或氣血瘀滯所致者。
    • 生殖系統病症:男子遺精、陽痿,女子月經不調、帶下,與督脈失於溫養、下元虛冷相關者。
    • 下肢痿痹:督脈陽氣不足,下肢經絡失於濡養,可致痿弱無力或麻木不仁。
  3. 配伍應用

    • 配腎俞、命門,可溫補腎陽,治虛寒性腰痛。
    • 配環跳、委中,疏通足太陽經氣,緩解下肢痹痛。
    • 配關元、三陰交,調理衝任,改善婦科諸疾。

刺灸方法

臨床多以毫針直刺0.5~1寸,得氣後施以提插捻轉補瀉;亦常用艾炷灸或溫針灸,以增強溫通之效。

古籍考證

《針灸大成》提及此穴「主膝外不可屈伸,風痹不仁」,強調其通絡祛痹之功;《類經圖翼》則載其「治腰脊痛,遺精白濁」,反映其溫下固攝之能。背陽關之名,既喻其位處腰背陽氣樞紐,亦暗合其調理陽氣、通達上下之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