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飛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飛陽

飛陽,又稱「飛揚」,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屬足太陽膀胱經之絡穴。其名「飛揚」者,寓有「飛舉揚升」之意,象徵氣血運行如飛揚之勢,具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。

定位與取穴

飛陽穴位於小腿後外側,當崑崙穴(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)直上7寸,腓骨後緣處。取穴時可令患者正坐或俯臥,於小腿後側腓腸肌外緣下段尋之。

經絡與穴性

  1. 絡穴特性:飛揚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絡穴,別走足少陰腎經,故能溝通兩經氣血,調和陰陽。
  2. 五行屬性:膀胱經屬陽,飛揚穴性偏瀉,擅長疏散風邪、清利頭目,尤適用於外感風熱或濕邪困阻之證。

主治功能

  1. 頭面疾患:主治頭痛、目眩、鼻衄,因足太陽經循行於頭項,飛揚可引氣上行,疏通經絡瘀滯。
  2. 腰腿病症:對腰背酸痛、下肢痿痹、腳氣浮腫有顯效,乃其絡脈布散於下肢之故。
  3. 神志疾病:古籍載其可治「癲疾、狂走」,蓋因膀胱經絡於腎,腎主志,調此穴能安神定志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直刺1~1.5寸,局部酸脹感可向足踝或膝部放散。
  • 灸法:艾炷灸3~5壯,或艾條溫灸5~10分鐘,適用於寒濕痹痛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百會、風池,治風邪上擾之頭痛目眩。
  • 配腎俞、委中,療腰脊強痛。
  • 配承山、崑崙,緩解腳踝腫痛、步履艱難。

古籍考據

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足太陽之別,名曰飛揚……實則鼽窒,虛則鼽衄。」《針灸大成》亦載其主「痔篡痛,腳腨酸重,戰慄不能久立」。此穴古今應用相承,彰顯其通絡解表、調和氣血之效。

飛陽(飛揚)一穴,貫通太陽、少陰兩經,臨床既可單用瀉實,亦能配伍補虛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辨治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