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飛揚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飛揚喉
飛揚喉為中醫喉科病名,首載於《喉科秘旨》,屬風熱邪毒上攻咽喉之急症。其病因多由外感風熱之邪,或肺胃積熱,火毒上壅,致使上齶紅腫,氣機阻滯,咽喉不利,甚則腫勢蔓延,從小舌(懸雍垂)處擴散至滿口,狀若飛揚,故名「飛揚喉」。
病因病機
本病主要因風熱外襲或內熱熾盛所致。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,直犯咽喉;或肺胃素有鬱熱,復感外邪,兩熱相搏,上攻咽喉,導致氣血壅滯,化火成毒。熱毒熾盛,灼傷血絡,則見紅腫疼痛,甚則出血;若痰熱互結,可兼見痰涎壅盛,阻塞氣道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上齶紅腫高突,甚則腫勢擴散至整個口腔,懸雍垂腫脹明顯,咽喉疼痛劇烈,吞嚥困難,口乾欲飲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頭痛、煩躁、便秘、尿赤等實熱之象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或黃膩,脈數或洪大。
治療方法
內治法
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為主,佐以疏風散邪或化痰通絡。
- 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:適用於熱毒熾盛者,以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清瀉三焦火毒。
- 犀角地黃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:若熱入血分,見紅腫焮痛甚者,可加用生地、赤芍、丹皮涼血散瘀。
- 仙方活命飲(《外科發揮》):適用於腫痛劇烈者,以金銀花、當歸、乳香、沒藥等清熱活血、消腫止痛。
- 加減法:痰多者,可合「金鎖匙」方(《喉科紫珍集》)以化痰開閉;便秘者,加大黃、芒硝通腑泄熱。
外治法
- 刺血療法:急症時可於患處針刺出血,以瀉熱毒、通氣血,緩解腫痛。
- 漱口方:以銀花、甘草、薄荷、連翹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、消腫利咽。
- 吹藥:外吹「清咽利喉散」(《喉科秘旨》),局部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辨證要點
本病屬實熱證,須辨明熱毒與痰濕孰輕孰重。若以紅腫焮痛為主,重在清熱涼血;若痰涎壅盛、呼吸不暢,則需化痰散結。治療當急則治標,以瀉火解毒為先,後期可酌加養陰生津之品,防餘熱傷陰。
飛揚喉為喉科急症,其病勢兇猛,臨床須及時辨治,以免熱毒內陷,變生他證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急針出血」與內服清熱藥並用,體現中醫「既病防變」之治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