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飛絲入目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飛絲入目證
飛絲入目證,又稱天絲打眼,首載於《雜病·證治準繩》,屬中醫眼科外障病證之一。其病因多為風揚遊絲、飛絮、塵埃等異物偶然觸入目中,黏附於白睛或黑睛表面,導致眼部經絡氣血受阻,鬱而化熱,發為赤痛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風邪外襲,攜異物入目,或於戶外勞作、行走之際,不慎為遊絲所傷。異物入眼後,黏滯於眼絡,阻滯氣血運行,局部氣滯血瘀,鬱久化火,故而引發紅腫熱痛。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風颺遊絲,偶然觸入目中,澀痛難開。」此即外邪客於目竅,導致眼部氣血失和之病機。
臨床表現
患者自覺目中異物感,刺痛難忍,淚熱如湯,羞明畏光,白睛紅赤,胞瞼腫脹,甚則牽及頭額作痛。若異物久留,可致黑睛生翳,視物昏矇。部分患者可伴鼻流清涕,此為風邪循經上擾,肺氣不宣之象。
治法
- 首要外治:急宜清除目中異物,可用消毒棉簽蘸取生理鹽水或淡黃連水輕拭,或以清淨人乳滴眼,使異物隨淚液流出。傳統中醫亦載用「簪腳挑剔」之法,但須手法輕柔,避免傷及眼絡。
- 內服方藥:若異物已去而目赤未消,宜疏風清熱、活血止痛。可選用驅風散熱飲(《審視瑤函》方:防風、黃芩、赤芍、歸尾、梔子等),或洗肝散(《銀海精微》方:薄荷、羌活、防風、當歸、川芎等)加減。若兼黑睛生翳,可配合退翳明目之品,如穀精草、木賊草、密蒙花等。
- 針刺療法:可取攢竹、太陽、合穀等穴,以疏泄風熱,通絡止痛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飛絲入眼,目痛難開,宜急取之,遲則氣定,愈難出矣。」強調異物須及早清除,以防邪氣留滯。
- 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指出:「天絲入目,非獨遊絲,塵沙、蟲蟻皆能為患。」說明此證涵蓋多種細小異物傷目之情形。
鑒別診斷
需與暴風客熱(急性結膜炎)、凝脂翳(細菌性角膜炎)等相區別。飛絲入目證多有明確異物接觸史,起病急驟,以異物感與刺痛為主症;而後兩者多因外感風熱或臟腑積熱上攻,無異物入目之因,且癥狀以眼瞼腫痛、眵多黏結為特徵。
此證雖屬外障輕症,然若延誤治療,異物嵌入深層或繼發感染,可轉為凝脂翳、黃液上衝等重證,故當及時處置,以護目竅清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