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飛絲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飛絲毒
飛絲毒,又稱嗻食風,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七。其名「飛絲」,意指發病迅疾如絲絮飄忽,或與外感風毒、飲食不節所致口腔黏膜病變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風熱邪毒侵襲咽喉,或飲食不慎,過食腥羶辛辣、腐敗惡臭之物,致使毒邪內蘊,上攻口咽。邪毒鬱而化火,灼傷黏膜,故發為水泡、潰瘍,甚則咽喉腫痛,妨礙飲食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口腔或咽喉部驟生水泡,其形如粟,色白或黃,破潰後可伴疼痛、灼熱感,嚴重者吞咽困難,稱為「嗻食」(即飲食嗆噎)。部分病例或與「喉風」相關,症見呼吸急促、喉部緊縮感,然飛絲毒以口腔發泡為主要特徵。
古籍論述
《世醫得效方》載:「嗻食風,一名飛絲毒。口中或食腥惡發泡者。」指出其發病與飲食穢濁相關,屬「喉風」範疇。後世醫家多歸類於口瘡或喉痹,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風熱上壅,結於喉舌」之證,與飛絲毒病機相合。
辨證與治療
-
風熱襲表證:
- 症見水泡初起,周圍紅腫,伴發熱惡風。
- 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,或外吹冰硼散以解毒消腫。
-
脾胃濕熱證:
- 因飲食不節所致,水泡糜爛、口氣穢臭,舌苔黃膩。
- 治宜清熱化濕,選用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,佐以利咽之品如桔梗、牛蒡子。
-
毒火熾盛證:
- 水泡潰破成瘡,痛劇難忍,甚則化膿。
- 需瀉火解毒,內服普濟消毒飲,外用錫類散塗敷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嗻食風:與飛絲毒同義,強調吞咽受阻之狀。
- 喉風:泛指咽喉急症,飛絲毒屬其輕證,重者如「緊喉風」可窒息。
- 口瘡:飛絲毒之局部表現,然病因更側重外感風毒或飲食所傷。
飛絲毒雖非重症,然因其發病急驟,需及時辨證施治,以防邪毒內陷。歷代醫家重視飲食禁忌,如《本草綱目》載「蕎麥動風,多食發瘡」,亦與本病預防相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