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飛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飛屍
飛屍為中醫古籍所載之急性危重病證,其名首見於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六,屬「屍病」範疇。此症發作驟急,病勢兇猛,以心腹刺痛、氣息喘促、胸腹脹滿逆沖心胸為主要臨床表現,古人認為其病機與「屍氣」或「邪祟」相關,實則多因外感戾氣、內傷七情,或痰瘀壅滯、氣機逆亂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驟感風寒暑濕之邪,或疫癘穢濁之氣,閉阻經絡,內攻臟腑,致氣血逆亂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悲恐過極,肝氣暴逆,上沖心包,引發猝然劇痛。
- 痰瘀內結:宿有痰飲瘀血,阻滯心脈,遇誘因而發,氣血不得宣通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發心腹如錐刺刀割,痛不可忍;呼吸急促,胸悶氣逆,甚則面青唇紫。
- 兼症:脘腹脹滿拒按,煩躁不寧,或伴有嘔逆、肢冷,脈象多沉伏或弦急。
治法與方藥
-
細辛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
- 組成:細辛、乾薑、附子等辛溫之品。
- 功效:溫通散寒,開竅醒神,適用於寒邪閉阻、陽氣暴脫之證。
-
瓜蒂散
- 組成:瓜蒂、赤小豆等。
- 功效:湧吐痰涎宿食,宣暢氣機,適合痰濁壅塞上焦者。
-
蜥蜴圓(古方,今多改良)
- 組成:蜥蜴(或代以蟲類藥)、麝香等。
- 功效:搜剔絡脈瘀毒,破結通滯,針對瘀血內阻之重症。
辨證要點
飛屍屬「厥心痛」「真心痛」範疇,需與「中惡」「卒忤」等症鑑別。其辨證關鍵在於:
- 寒證:痛劇肢冷,得溫稍緩,苔白膩,脈沉緊。
- 熱證:胸灼煩渴,面赤脈數,苔黃燥。
- 虛證:痛勢綿綿,氣短神疲,脈微細。
此症古籍記載雖涉「屍祟」之說,然實質多為氣血逆亂之急症,治療當以通絡開閉、調暢氣機為先,後世醫家亦常參酌《金匱要略》「胸痹心痛」治法,靈活化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