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飛經走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飛經走氣:中醫針刺與推拿的重要手法
針刺術語中的飛經走氣
飛經走氣為中醫針刺手法中的一組特殊技術,首見於明代醫家徐鳳所著《金針賦》,其文記載:「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,以飛經走氣,其法有四。」此四法專用於促進經氣運行,特別是在需要跨越關節或經絡節段時使用,能有效推動氣血流通,解決氣滯血瘀之證。
四大飛經走氣手法
-
青龍擺尾法:
- 操作要領:針刺得氣後,將針柄緩緩擺動,如龍尾搖曳之狀
- 作用原理:通過針柄的擺動帶動針尖在穴內輕微移動,產生持續的經氣激發效應
- 臨床應用:主要用於疏通經絡瘀滯,特別適合治療肢體麻木、經氣不暢等症
-
白虎搖頭法:
- 操作特點:進針後左右搖動針體,配合提插手法
- 技術細節:搖針幅度由小漸大,速度均勻,形似虎頭搖動
- 治療作用:具有較強的瀉實作用,常用於實熱證、疼痛劇烈等情況
-
蒼龜探穴法:
- 手法特色:進針後分層次探刺,如龜入水般循序漸進
- 操作方式:分天、人、地三部進針,每部得氣後稍作停留
- 適應症:適用於深部病變或需要多層次刺激的病症
-
赤鳳迎源法:
- 技術特徵:進退針時配合旋轉,如鳳凰展翅般優雅流暢
- 操作要點:進針時順時針捻轉,退針時逆時針捻轉
- 臨床價值:能有效調和營衛,適用於氣血不和、陰陽失調之證
小兒推拿中的飛經走氣
小兒推拿中,飛經走氣又稱「飛金走氣」,是一組專門用於調理小兒氣機的複合手法,主要針對小兒特有的生理病理特點設計,具有操作輕柔、效果顯著的特點。
主要操作方法
-
五經穴運轉法:
- 操作步驟:先運五經穴(脾經、肝經、心經、肺經、腎經),繼而在內關穴處輕拍
- 後續手法:推心經,揉氣關(位於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2寸)
- 作用機理:通過經穴的連續刺激,調和五臟氣機
-
總筋推彎法:
- 具體操作:以拇指按壓總筋穴(腕橫紋中點),食中二指沿前臂向肘彎處推之
- 技術要點:力度適中,速度均勻,單方向操作
- 治療作用:主要用於清心火、安神志
-
水氣同行法:
- 獨特技術:滴涼水於內勞宮穴,以中指引水沿前臂內側推向天河穴(前臂正中線)
- 特殊配合:推三次退一次,同時醫者以口吹氣隨水上行
- 臨床意義:此法結合物質與能量傳導,增強清熱效果
-
曲池傳氣法:
- 操作流程:固定小兒四指,以另手四指從曲池穴交替彈跳至總經穴
- 後續處理:拿捏陰陽穴(腕背橫紋兩端),配合上肢被動運動
- 氣機調節:通過經絡傳導,促進氣血流通
臨床應用與作用
飛經走氣在小兒推拿中主要發揮以下治療作用:
- 行氣化痰:通過經絡傳導促進氣機運行,化解痰濕內停
- 清泄肺熱:特別適合小兒肺系熱證,如咳嗽、氣喘等
- 治療失音:通過調理手太陰肺經,改善聲音嘶啞
- 消除腹脹:調節脾胃氣機,緩解小兒食積腹脹
理論基礎與機理探討
飛經走氣手法無論在針刺或推拿中,均建立在以下中醫理論基礎上:
- 經絡學說:通過特定手法激發經氣,促進經絡氣血流通
- 氣機理論:調節升降出入,恢復氣機正常運動
- 五行學說:結合五經穴的五行屬性,進行生克制化調節
- 小兒生理特點:針對小兒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的特點設計
從現代角度理解,這些手法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:
- 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功能
- 改善局部微循環
- 影響生物電傳導
- 調節內分泌和免疫系統
飛經走氣作為一組經典中醫外治手法,體現了中醫學對氣血運行的深刻認識和精巧調控技術,至今仍在臨床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