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飛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飛虎
飛虎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大全》,後於《神灸經綸》中亦記載為「飛處」。此穴實為手少陽三焦經之支溝穴,定位於前臂背側,腕背橫紋上三寸,尺骨與橈骨之間凹陷處。
經絡歸屬與功能
支溝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之經穴(五行屬火),為三焦經氣血運行旺盛之處。中醫理論中,三焦主司氣化與水道通調,故支溝穴具有宣通三焦氣機、疏肝解鬱、通絡止痛之效,臨床多用於:
- 氣滯證:如胸脅脹痛、便秘(屬氣機不暢者)。
- 熱病:三焦鬱熱所致之頭痛、耳鳴、目赤。
- 經絡病:上肢痹痛、肩背不遂。
古文獻考據
- 《針灸甲乙經》載支溝主治「暴喑不能言」,強調其開音利竅之功。
- 《玉龍歌》提及「大便閉結不能通,支溝妙穴顯神通」,反映其通腑瀉熱之效。
針刺與配伍
- 針刺法:直刺0.5~1寸,得氣後可行瀉法以清三焦鬱火,或平補平瀉調暢氣機。
- 配伍應用:
- 配陽陵泉疏泄少陽,治脅痛;
- 配照海滋陰通便,治虛性便秘;
- 配合谷、曲池清瀉陽明,治熱病煩渴。
飛虎(支溝)之命名,或取喻其如虎之迅捷,能速調三焦滯氣,體現中醫取穴象形與功能結合之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