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飛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飛法
飛法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其操作特點在於模擬飛鳥展翅之態,通過特定的撚轉與提插動作,達到調節經氣、疏通經絡之效。此法首見於《神應經》,後世醫家結合臨床經驗,進一步闡釋其技術要領與應用原理。
操作要領
- 持針與撚轉:
以右手拇指、食指、中指三指持針,拇指固定針柄,食、中指配合動作。- 撚針:食、中指內屈,帶動針體順時針左轉(補法常用)。
- 放針:食、中指外伸,反向搓動針柄,使針逆時針右轉(瀉法常用)。
此過程中,手指鬆放時針體顫動,狀如飛鳥振翅,故名「飛法」。
-
三飛一退:
依《神應經》所述,連續搓針三次(即「三飛」),隨後輕提針身,略退半分(「一退」),形成節奏性刺激。此手法可理解為「一退三進」,或「一進三退」,目的在於分層調氣,增強針感。
理論基礎
飛法結合「搓法」與「提插」原理,屬複式手法範疇:
- 搓法:通過雙向撚轉引導氣血定向流動,左轉(順經)為補,右轉(逆經)為瀉。
- 飛動效應:針體顫動可激發經氣,類似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如魚吞鈎」之得氣感,適用於氣滯或經絡敏感度較低者。
臨床應用
- 調氣與補瀉:
- 三飛一退(多進少退)傾向補虛,如氣血不足;一飛三退(多退少進)多用於瀉實,如局部瘀滯。
- 結合「提插」深淺,可調節作用層次(衛分、氣分、血分)。
-
適應症:
常見於痹證(如風寒濕邪阻絡)、經氣不暢之疼痛,或需強刺激的痿證。明代《針灸問對》亦提及飛法能「催氣上行」,適用於遠端取穴時引導針感傳導。
與其他手法之異同
- 與搓法之別:飛法強調「顫動」與「進退節奏」,而《針經指南》之搓法僅描述雙向撚轉,不涉及提退。
- 與顫法之別:顫法以腕部輕搖為主,飛法則依賴手指搓放,力道與頻率更為精細。
飛法作為傳統複式手法,體現中醫「以動制靜」的治療思維,透過動態調針激發人體自愈潛能,後世醫家亦根據病症虛實,靈活調整飛退比例,展現針法之變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