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飛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飛處

飛處為中醫病癥名,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,指外來塵垢、異物侵入目睛,導致眼部不適之證候。此症屬外障眼病範疇,多因風沙、灰埃、蟲絲等外邪乘虛襲目,滯留於白睛或黑睛表面,阻滯局部氣血運行而發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「目為肝之竅」,而「肺主氣,外合皮毛」,故飛處之成因與肝肺二臟關係密切。風邪挾塵埃侵襲目竅,或因肝血不足、肺衛不固,致外邪易客於眼絡。異物滯留眼內,可致經絡壅塞,氣血失和,進一步引發赤脈纏繞、澀痛流淚等症。若未及時處理,恐化熱生瘀,加重紅腫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目睛刺痛、澀癢難睜、淚出不止,或見白睛紅赤、胞瞼腫脹。異物若附著黑睛(角膜),可伴見畏光、視物模糊;若深入眼絡,則痛感加劇,甚則引發「凝脂翳」(角膜潰瘍)等變證。

古籍論述
《銀海精微》強調「飛處」需辨異物之性與所客之位:輕者塵沙浮於淺表,可隨淚自出;重者如金屬碎屑,需以手法或藥物外治。另載「沖洗法」,以淡鹽湯或桑葉煎汁滌目,助邪外出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邪客目:突發異物感,淚多清稀,白睛微赤,舌苔薄白,脈浮。
  2. 肝肺鬱熱:目赤腫痛,分泌物黏稠,兼見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  3. 氣滯血瘀:異物久留,痛處固定,黑睛生翳,舌暗紅或有瘀斑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外治:首重清除異物,古法以棉簽蘸取蜂蜜或人乳輕拭;亦可用黃連水、菊花露沖洗。
  • 內服
    • 風邪客目者,疏風散邪,方選《審視瑤函》驅風一字散(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川芎)。
    • 肝肺鬱熱者,清瀉肝肺,方用瀉白散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  • 氣滯血瘀者,活血通絡,以桃紅四物湯為主,酌加谷精草、密蒙花明目。

針灸療法
取攢竹、太陽、合谷等穴,針刺瀉法以散風泄熱;配合耳尖放血,助泄局部火毒。

備考
飛處與西醫「結膜或角膜異物」相似,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,異物雖去,若餘邪未清或正氣未復,仍需調理肝肺,以防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