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放血療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放血療法
放血療法為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,又稱「刺絡療法」或「瀉血療法」,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菀陳則除之」的治療原則,意指透過刺破特定穴位或絡脈,釋出瘀滯之血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祛除病邪。此法廣泛應用於實熱證、瘀血證及急症處理,如中暑、高熱、局部腫痛等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疾病成因多與氣血失調相關,當外邪侵襲或內傷七情導致氣滯血瘀時,經絡氣血運行受阻,進而引發疼痛、腫脹或功能失調。放血療法透過直接排出局部瘀血或熱毒,達到以下作用:
- 瀉熱解毒:針對實熱證,如咽喉腫痛、目赤,刺絡放血可引熱外泄。
- 活血化瘀:改善氣滯血瘀所致之痛症,如跌打損傷、經閉不調。
- 醒神開竅:急救時用於人中、十宣等穴,可蘇厥醒腦,如中風閉證或昏厥。
- 消腫止痛:局部瘀血積聚引發的腫痛,刺血後能緩解壓力,促進氣血流通。
操作方法
放血療法需依辨證選取適當穴位或「反應點」(如瘀絡、壓痛點),常用工具有三棱針、梅花針或粗毫針。操作步驟如下:
- 定位消毒:以酒精或碘伏清潔施術部位。
- 快速點刺:根據病情採用不同手法:
- 點刺法:淺刺穴位(如井穴)後擠出數滴血,適用於指尖、耳尖等末梢部位。
- 散刺法:以梅花針叩打患處,微出血為度,多用於局部瘀腫。
- 刺絡法:挑選皮下顯露的靜脈瘀絡,刺後自然流血至血色轉鮮紅,常見於委中、尺澤等穴。
- 術後處理:以無菌棉球按壓止血,避免感染。
適應症舉隅
- 外感熱病:大椎、耳尖放血可退高熱。
- 頭面五官病:太陽穴刺血治頭痛,少商穴治喉痹。
- 皮膚病症:委中刺絡改善濕疹、丹毒。
- 筋骨痹痛:局部阿是穴放血緩解肩頸腰腿痛。
歷史淵源
放血療法早見於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提及「鋒針」用於瀉熱出血;後世醫家如張子和《儒門事親》進一步發展,強調「血實者決之」的攻邪理念。現代中醫結合解剖知識,更精準掌握操作深度與出血量,使此法兼具傳統理論與實用性。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以通為補」的思維,透過直接調節血行,恢復機體平衡,然須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,以確保療效與安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