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辨癰疽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辨癰疽暈

癰疽之辨證,首重局部形色變化,其中「暈」為瘡瘍診斷之重要指標,見載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一。所謂「暈」,乃指瘡口周圍所現之紅筋或赤色環狀紋理,其形如日月光暈,故而得名。此症多因臟腑受銳毒內攻,邪毒外發,氣血壅滯於肌腠所致。

暈之成因與病機

中醫認為,癰疽之暈與臟腑毒邪深淺、氣血盛衰密切相關。若臟腑受毒輕淺,正氣尚能抗邪,則暈少而色淡,預後較佳;反之,若毒邪深重,正氣虧虛,無力束毒,則暈多而色赤紫,甚至蔓延擴散,此屬難治之候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指出:「暈色紅活者吉,暗滯者凶。」蓋紅活者,氣血未敗;暗滯者,毒熾血瘀,正不勝邪。

暈之辨證要點

  1. 暈之色澤

    • 紅活鮮明:多屬熱毒初熾,氣血未傷,易於消散。
    • 紫暗沉滯:主毒深血瘀,或正氣已虛,療程較長。
    • 青黑枯槁:提示陰寒凝滯或氣血衰竭,預後多不良。
  2. 暈之範圍

    • 暈少而窄:毒邪局限,易於托毒外出。
    • 暈多而廣:毒勢蔓延,內陷風險增高,如「內陷暈」者,恐成走黃(敗血症)之變。
  3. 暈之動態變化
    暈隨瘡勢進退而消長。若治療得當,暈漸縮小,色轉淡,為毒退之兆;反之,暈擴散或新增,則示毒邪熾盛,需警惕內傳。

古籍論述與臨床意義

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癰疽之暈,猶城郭之圍,緊束者可守,散漫者難收。」強調暈之聚散關乎癰疽吉凶。歷代醫家亦以暈為判斷托毒、消腫療法之依據。如暈多者,需重用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之品,如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;若暈伴虛象,則佐以扶正托毒,如托裡消毒散。

綜言之,辨癰疽暈乃外科診法之精微處,透過觀察暈之形色變化,可窺知臟腑毒邪深淺、氣血盛衰,從而擬定攻補策略,為中醫外科辨證論治之關鍵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