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放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《放點》醫案探微
《放點》乃清代醫家李冠仙所著之醫案專輯,成書於道光乙未年(1835年),全書分上下二卷。李氏深得喻嘉言《寓意草》辨證精髓,遂仿其「先議病後議藥」之體例,輯錄平生臨證驗案。此書特色在於展現「同病異治、異病同治」之圓機活法,充分體現中醫辨證論治核心思想。
【內容綱要】 是書所載醫案以內科雜症為主軸,兼涉婦人經帶胎產、目赤耳鳴等五官疾患。每案皆詳述病候形貌,如《卷一·肝厥案》記載:「病者猝然仆地,四肢逆冷,面青唇紫,脈弦勁如刃」,此等細膩觀察,正是李氏承襲《內經》「視其外應,以知其內臟」診法之具體實踐。
【學術特點】
- 病因辨析:李氏尤重七情致病機轉,於《卷二·鬱證案》中剖析「憂思鬱結,肝木橫逆,乘犯中土」之病機,暗合《丹溪心法》六鬱學說。其論痰飲證時,更援引《金匱要略》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經旨,佐以臨證變通。
- 用藥特色:主張「藥隨氣變,方因證移」,如治暑濕案,晨投藿香正氣散,午後改投白虎加入參湯,體現《傷寒論》「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」的動態辨治思維。其用藥常寓巧思,如以《韓氏醫通》交泰丸加減治不寐,黃連用量反輕於肉桂,取「引火歸原」之妙。
- 診治膽識:遇危篤證敢用峻劑,如《卷一·大實痛案》徑投生大黃兩半,佐芒硝沖服,此種用法實本《神農本草經》「大黃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」之論,非深通醫理者不敢為。
【版本流傳】 是書初刊於光緒年間,後收入裘慶元所輯《三三醫書》。現存刻本可見李氏獨創之「層遞析疑法」,每案後附設數層設問,如「何以不用柴胡?」「緣何佐以薤白?」等自問自答體例,雖有繁複之嫌,然於醫理闡發頗具啟發。
按李氏診疾,尤重氣機升降,其治嘔逆證嘗云:「胃宜降則和,肝宜疏則達」,此語實熔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與個人心得於一爐。書中多見五行生剋活用,如培土生金法治久咳,滋水涵木法治眩暈,俱顯中醫整體調治理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