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房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房勞
房勞,又稱房黃,為中醫三十六黃之一,屬黃疸病證範疇。此病多因房事過度,損傷腎精,導致氣血虧虛、濕熱內蘊,進一步影響肝膽功能,使膽汁外溢而發黃。其臨床表現與一般黃疸有別,常伴隨虛損及神志症狀,反映腎精耗傷與濕熱交蒸之病機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房勞之成因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腎精耗損:房事不節,縱慾過度,耗傷腎中精氣,導致腎陰虧虛或腎陽不足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精虧則氣血生化無源,臟腑失養。
- 濕熱內生:腎虛則氣化不利,水濕停聚,久鬱化熱;或肝失疏泄,膽汁不循常道,溢於肌膚而發黃。
- 心腎不交:腎精虧虛,不能上濟心火,致使心神不寧,出現多夢、煩躁等症。
臨床表現
房勞之證候特點為黃疸與虛損並見,主要症狀包括:
- 黃疸表現:身目發黃,小便黃赤,其色或如橘色,或晦暗不鮮。
- 腎虛症狀:腰膝酸軟,體虛無力,夜寐多夢,遺精滑泄,骨髓煩疼。
- 神志異常:頭目昏沉,精神倦怠,心下痞悶如塊,狀如癡呆,或煩躁不安。
- 其他兼症:眼赤(目睛紅赤,非單純黃染),身重嗜臥,口乾咽燥。
古籍論述
- 《太平聖惠方》指出:「房黃者,眼赤身黃,骨髓煩疼,頭目昏痛,多饒睡臥,體虛無力,夜多夢洩,神思不安,腰腳酸疼,小便黃赤。」強調腎精虧虛與濕熱蘊結共見之病機。
- 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描述:「病人身體沈重,狀似著熱,不得睡臥,小便黃色,眼赤如朱,心下塊起,狀如癡人。」此處「心下塊起」反映氣滯痰凝之變證,與情志失調相關。
治療原則
房勞之治,需標本兼顧,以補腎固本、清利濕熱為主,具體治法如下:
- 補益腎精:針對腎虛之本,選用鹿茸、熟地黃、山茱萸等藥,如鹿茸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,溫補腎陽、填精益髓。
- 清熱利濕:若濕熱偏盛,配伍茵陳、梔子、黃柏等藥,疏泄肝膽濕熱。
- 安神定志:兼心神不寧者,可加酸棗仁、茯神以養心安神。
與其他黃疸之鑑別
房勞屬虛黃範疇,與陽黃(濕熱熾盛)、陰黃(寒濕困脾)有別:
- 陽黃:色澤鮮明,發病急,伴發熱、口苦等實熱證。
- 陰黃:色澤晦暗,病程緩,多見畏寒、腹脹等虛寒證。
- 房勞:黃疸伴腎虛症狀,如腰酸、遺精,且眼赤如朱為其特徵。
總結
房勞為中醫特殊黃疸類型,其病機關鍵在於腎虛濕蘊,治療需注重補瀉兼施。古籍記載之方藥如鹿茸散,體現了補腎與祛濕並行之思路,臨床可根據證候加減化裁。此病反映了中醫「色慾傷腎」與「濕熱發黃」的理論結合,具有鮮明的辨證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