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辨陰陽俱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辨陰陽俱浮

陰陽俱浮乃中醫脈學重要術語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為張仲景所提出之特殊脈象。此脈象特徵在於寸關尺三部脈皆呈現浮象,反映人體陰陽氣機之異常變動。

脈象特徵與機理

陰陽俱浮之脈象表現為寸脈與尺脈俱見浮象。寸脈屬陽,主上焦、表證;尺脈屬陰,主下焦、裏證。正常情況下,寸脈較尺脈略浮為生理現象,然二者俱浮則為病理表現。

此脈象形成之機理,主要源於邪熱內外充斥之病機變化。當風溫病外熱已盛之際,若誤用辛溫發汗之法,不僅不能解熱,反致津液受傷,熱邪無制,遂內外交熾,陽熱之邪充斥表裏,故見陰陽兩部脈俱浮。

病因病機分析

陰陽俱浮之證多見於溫病發展過程中,尤以風溫為常見。其病機演變可分為以下階段:

  1. 外感風熱階段:初感風溫之邪,熱勢未盛,多見浮數之脈
  2. 熱邪壅盛階段:熱邪化火,充斥氣分,此時若誤用辛溫發汗
  3. 陰陽俱浮階段:汗出津傷,熱邪無制,內外俱熱,脈象轉為陰陽俱浮

在此過程中,熱邪由表入裏,由氣入營,津液受損,形成表裏俱熱之候。陽熱之邪外浮於表則寸脈浮,內熾於裏則尺脈亦浮,故成此特殊脈象。

臨床表現與鑑別

陰陽俱浮脈所主證候常見以下臨床表現:

  • 身熱不退,甚或高熱
  • 口渴引飲,唇焦舌燥
  • 面赤氣粗,心煩不寧
  • 或有汗出,然熱不解
  • 舌質紅絳,苔黃或乾燥少津

此脈需與下列脈象鑑別:

  1. 單純浮脈:僅見於寸部或關部,主表證
  2. 浮洪脈:脈體闊大,來盛去衰,主陽明氣分熱盛
  3. 浮滑脈:脈浮而流利,主風痰或表證夾痰

治法與方藥思路

針對陰陽俱浮所主病證,治療當以清熱保津為大法。根據《溫病條辨》之治療原則,可考慮:

  • 清氣分熱:選用白虎湯類方清泄裏熱
  • 透熱轉氣:如銀翹散加減,使熱邪外透
  • 養陰生津:配合玄參、麥冬等滋陰之品
  • 慎用汗法:避免再度傷津助熱

歷代醫家對此脈象之認識不斷深化,明清溫病學派更補充了許多臨證經驗,使陰陽俱浮之辨證論治更趨完善。此脈象之出現,往往提示病勢進展,熱邪深重,在溫病辨證中具有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