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芳香溫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芳香溫通乃中醫重要治法之一,其核心在於運用辛香溫散之品,宣通氣機、化濕濁、散寒凝,尤擅調理濕濁內蘊或寒濕阻滯之證。此法結合「芳香化濁」與「溫通經絡」雙重作用,既能醒脾開胃,又能驅散陰邪,廣泛應用於脾胃系及氣血運行不暢之疾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芳香藥物多具辛溫之性,其氣輕揚,能升能散,可直達上焦、宣發肺氣,亦能透達中焦、醒脾化濕。《黃帝內經》云「辛甘發散為陽」,此類藥材正屬陽性,善行氣分,可破除濕濁黏滯之性。溫通之效則源於「血得溫則行,遇寒則凝」之理,透過溫熱藥性促進氣血流通,化解寒濕凝聚。

臨床應用

  1. 核心適應證
    主治濕濁困脾或寒濕中阻之證,常見:

    • 脘腹痞滿,噯氣泛惡
    • 大便溏瀉黏滯不爽
    • 頭身困重如裹濕布
    • 舌苔白膩滑潤,脈濡緩
  2. 經典配伍

    • 基礎方藥:藿香、佩蘭、砂仁、厚樸為核心,藿香芳香醒脾,佩蘭化濕辟穢,砂仁溫中行氣,厚樸燥濕消脹,四者協同恢復中焦升降。
    • 加減法
      • 頭暈脹悶者:佐石菖蒲開竅、鮮荷葉升清
      • 痰濕壅盛者:加法半夏、陳皮(二陳湯之意)
      • 腹滿甚者:配大腹皮、蒼朮增強行氣除滿之力

藥理延伸

芳香溫通藥物多含揮發油成分(如藿香含廣藿香醇、佩蘭含對傘花烴),現代研究證實其能促進消化液分泌、調節腸胃蠕動,並具抗菌抗炎作用。從經絡角度論,此類藥物尤擅通調太陰脾經與陽明胃經,對「濕阻膜原」之寒熱往來證,可配伍草果、檳榔等透達膜原。

辨證要點

使用此法需嚴格辨識濕濁與寒象:

  • 偏寒濕:加乾薑、肉桂增強溫中散寒
  • 兼暑濕:配香薷、白扁豆解暑化濕
  • 久病入絡:佐川芎、鬱金活血通絡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對於梅雨季節或素體脾虛者,少量服用芳香化濕藥(如藿香佩蘭代茶飲),可預防濕邪困脾之證。歷代醫家如葉天士在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,更將此法延伸用於濕溫病初期,強調「輕苦微辛」流動氣機之妙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