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芳香化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芳香化濁

芳香化濁,又稱芳香化濕,是一種中醫治法,用於治療濕濁內蘊的疾病。濕濁內蘊是指體內濕氣和濁氣過盛,導致一系列症狀,如脘腹脹悶、泛惡欲嘔、大便溏薄、體倦乏力、口淡無味、頭身困重等。芳香化濁治法是通過使用芳香化濕的藥物,來清除體內的濕氣和濁氣,從而緩解症狀。

常用的芳香化濕藥物有藿香、佩蘭、砂仁、厚樸等。藿香性味辛溫,具有芳香化濕、和中醒脾的功效。佩蘭性味辛涼,具有芳香化濕、行氣和胃的功效。砂仁性味辛溫,具有化濕和胃、行氣止痛的功效。厚樸性味辛苦溫,具有燥濕化痰、行氣寬胸的功效。

芳香化濁治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,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,如感冒、胃腸炎、肝炎、膽囊炎、腸炎、痢疾等。在使用芳香化濁治法時,應注意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。

以下是芳香化濁治法的古籍原文: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:「濕濁內蘊,宜芳香化濁,如藿香、佩蘭、砂仁、厚樸等。」

《景嶽全書·外科》:「濕濁內蘊,宜芳香化濁,如藿香、佩蘭、砂仁、厚樸等。」

《本草綱目》:「藿香,味辛,性溫,無毒。入肺、脾、胃三經。其功專於芳香化濕,和中醒脾,闢穢除暑,解表散寒,止嘔吐,治霍亂吐瀉,煩悶不食,小兒疳積,婦人帶下,風濕痹痛,腳氣,水腫,癰疽瘡瘍,疥癬,濕疹。」

《本草正義》:「藿香,辛溫芳香,能開胃醒脾,化濕和中,闢穢除暑,解表散寒,止嘔吐,治霍亂吐瀉,煩悶不食,小兒疳積,婦人帶下,風濕痹痛,腳氣,水腫,癰疽瘡瘍,疥癬,濕疹。」

《中醫學大辭典》:「芳香化濁,中醫治法之一。用芳香化濕藥物清濕利濁,治療濕濁內蘊的方法。症見脘腹脹悶,泛惡欲嘔,大便溏薄,體倦乏力,口淡無味,頭身困重者,用藿香,佩蘭,砂仁、厚樸等;如兼頭暈而脹,舌苔白膩,可加菖蒲、鮮荷葉、陳皮、法夏、大腹皮等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