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芳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芳草

在中醫藥學中,「芳草」泛指具有芳香氣味之草本植物,其性多辛溫,善走竄通竄,能醒脾開胃、化濕辟穢、行氣活血,廣泛應用於內科、外科及養生領域。此類藥材多歸屬於「芳香化濕藥」或「理氣藥」範疇,其特性與功效深植於中醫理論體系,尤重「氣機調暢」與「脾胃運化」之關聯。

芳草之藥性與分類

  1. 芳香化濕類:如藿香、佩蘭、蒼朮等,氣味辛烈,能宣化濕濁,主治暑濕、脾濕困滯所致之脘腹脹滿、嘔惡泄瀉。《本草綱目》載藿香「芳香之氣助脾胃,解表散邪」,正合其性。
  2. 行氣解鬱類:如香附、鬱金、玫瑰花,性味辛香微苦,善疏肝解鬱、調暢氣血,適用於情志不遂、胸脅脹痛之證。清代醫家葉天士尤重香附「氣病之總司」之效,強調其通調三焦之功。
  3. 辟穢解毒類:如艾葉、菖蒲、白芷,兼具芳香與祛風除濕之能,古方常用於驅疫辟瘟,或外治瘡瘍濕疹。《神農本草經》稱白芷「主女人漏下赤白,風頭侵目」,可見其應用之廣。

芳草於臨床之應用

芳草之效,首重「通」字。清代醫家汪昂於《本草備要》中論及:「凡芳香之物,皆能疏達氣機,開鬱結而醒神。」臨床配伍靈活,如:

  • 藿香正氣散:以藿香為君,佐以紫蘇、白朮,治外感風寒、內傷濕滯,彰顯芳草解表化濕之協同作用。
  • 越鞠丸:含香附、蒼朮等,解六鬱(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),反映芳草調和肝脾之思路。

醫家對芳草之見解

清代四川名醫芳草(字璇圊),其醫術承古創新,尤擅運用芳草類藥材。彼深諳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常以蒼朮、厚朴等芳香醒脾之品,治涪州濕盛之地常見之脘痞納呆,並強調「藥貴輕靈,芳香透達即可奏效」,反對峻猛攻伐。其醫案載一婦人因鬱致疾,璇圊以玫瑰花合逍遙散疏肝解鬱,佐少量薄荷升散,三劑而癒,足見其用藥精準。

芳草與養生文化

自古芳草亦融入日常調攝,如《飲膳正要》記載以丁香、砂仁入膳,助消化;端午懸菖蒲、佩香囊,取「芳香避穢」之意。此類實踐,皆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將藥性與生活智慧相結合。

芳草之學,既承載藥理之深奧,亦反映醫家臨證之巧思,於中醫藥文化中獨具芬芳。